手把手教你写大模型提示词(第二课,约束技巧)

3个约束技巧,让你的指令不再“跑偏”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发现大家用AI助手时,都遇到过类似的烦恼。

“让它写个产品介绍,结果啰里啰嗦一大篇,重点全淹没了!” “明明说了要简洁,它还是给我整出个‘论文’来,看得头疼。” “最怕它突然蹦出些不合适或者太绝对的词,还得手动删改,麻烦!”

实则啊,想让AI更精准地理解你的意图,产出更符合你预期的内容,有个关键点常常被忽略——给AI“戴紧箍咒”。说白了,就是学会在指令里加约束条件

别被这个词吓到。它不是什么高深技术,就是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告知AI“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什么程度”。用好它,效果真的立竿见影。有测试数据表明,合理设置约束,能让AI输出的“跑题”或“出错”概率大大降低。

具体怎么操作?核心就这三招:

第一招:管住“嘴”,控制长短

别再说“写短点”、“别太长”这种模糊话了。AI理解不了你的“短”是多短。试试这样:

  • 准确到字/词
    直接说“生成300字的产品说明”,或者“用100字以内总结核心优势”。实验证明,这样明确的字数要求,比模糊指令的达标率能高出许多。
  • 规划好结构
    列如“分5个段落论述,每段80-100字”。这样能保证内容均衡,不会头重脚轻或者虎头蛇尾。
  • 灵活调整
    首段摘要50字主体每部分200字结论100字”。不同部分有不同要求,更精细。

想想看,写个小红书文案,你肯定不希望它超字数吧?直接告知AI“控制在500字以内,分3点介绍”。写工作报告,要求“分3部分,每部分不超过400字”,关键信息就不会遗漏。管住长度,信息才精炼。

第二招:定好“框”,规范样子

你想让AI交上来的东西是什么“模样”?提前说清楚。

  • 套用模板
    别只说“写篇论文”,试试“采用APA第7版格式,包含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或者“用麦肯锡金字塔结构,分现状、问题、方案、收益四部分”。AI知道框架,填充内容就更靠谱。
  • 明确样式
    如果需要特定排版,也可以提。“1.5倍行距,中文用宋体”。“数据表格要标注置信区间”。“每章加个能点的目录锚点”。虽然AI不必定完美实现所有样式,但提了总比不提强,它会尽量靠拢。
  • 提前检查
    有些高级点的方法,可以让AI自己先检查下格式对不对,列如“输出前自动校验下Markdown语法有没有问题”。或者“发现标签没闭合,帮我补上并提醒我一下”。这能省不少事。

想象一下,你需要AI帮你生成一个可以直接贴到公众号的文案,告知它“用Markdown格式,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加粗、列表清晰”。或者做PPT要点,要求“每页文字不超过100字,配一张数据图”。有了格式框,结果才像样。

第三招:划“红线”,避开雷区

有些话,AI绝对不能乱说。提前划好红线很重大。

  • 绝对禁区
    法律不允许的、违法违规的内容,必须明确“绝对禁止”。
  • 敏感替换
    涉及隐私或敏感信息,要求它“自动脱敏处理”。列如人名、电话、具体地址等,用XX取代。
  • 语气提示
    避免过于主观或绝对的表述。列如在评测时,要求“禁用‘最佳’、‘最差’、‘无敌’这类绝对化词语”,或者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明确标注“此处为个人体验”。

举个例子。你想让AI写个手机评测,如果只说“写个2024旗舰手机评测”,它可能满篇“吊打”、“碾压”、“史上最强”。优化一下:“生成2024年旗舰手机横向评测。禁用‘最佳’、‘最差’等绝对词技术参数用国际标准单位说使用感受的地方,前面加‘个人观点:’”。这样出来的内容就客观、专业多了,也避免了麻烦。

别怕试错,效果看得见

刚开始加这些约束,可能觉得有点麻烦。但信任我,多试几次,找到感觉就好了。就像教一个新同事做事,说得越清楚具体,他做得就越符合你心意。

我自己摸索后发现,加了这些“目标约束”后,AI生成的东西,明显更“对路”了。省去了大量来回修改、删减废话、调整格式的时间。效率高了不少,心情也舒畅多了。

下次给AI下指令前,花半分钟想想:

  • 要它写多长?(准确字数/结构)
  • 要它写成什么样?(格式/模板)
  • 哪些话绝对不能说?(禁用词)

把这三点要求加入你的指令里,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个“不听话”的AI助手,突然变得“懂事”多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