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于互联网行业的内部术语以及行业黑话

这是一个专属于互联网行业和公司的“黑话”及专业用语大全,从战略到执行,从产品到技术,全方位覆盖。掌握这些,你将能听懂大部分互联网会议,并且能“唬住”不少人。

这些用语可以分为几个大类:

一、战略与商业模式类

  1. 赛道:指一个行业或领域。例如:“新能源车是一个黄金赛道。”
  2. 风口:指市场趋势、机会。源自雷军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3. 商业模式/变现模式:公司如何赚钱的方法。如:广告、电商、增值服务等。
  4. To C / To B / To G
  • To C:面向普通消费者。
  • To B:面向企业客户。
  • To G:面向政府。
  1. 平台/生态:不直接提供内容或服务,而是构建一个连接多方(如买家和卖家、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体系。
  2. 闭环:指一个能自我循环、自我强化的商业流程。例如:引流 -> 转化 -> 留存 -> 传播 -> 再次引流,形成一个闭环。
  3. 抓手:指实现目标的关键手段或突破口。例如:“我们提升用户粘性的主要抓手是社区功能。”
  4. 赋能:为个人、团队或合作伙伴提供能力或资源支持。这个词被用得超级广泛,有时甚至有些空洞。
  5. 护城河:指公司抵御竞争对手的核心壁垒,如技术专利、品牌效应、网络效应、用户数据等。
  6. 降维打击:用更高维度的优势(如技术、商业模式)去攻击低维度的竞争对手。
  7. 第一性原理:回归事物最基本的条件和本质进行推理思考,而不是模仿别人。

二、组织与人才类

  1. OKR:目标与关键成果,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常与KPI对比。
  2. KPI:关键绩效指标,衡量工作成效的量化指标。
  3. 抓手:在这里也指负责人或关键执行人。
  4. 对齐:沟通信息,确保大家的认知和目标一致。例如:“我们开个短会,对齐一下思路。”
  5. 拉通:跨部门协调资源、信息,使其顺畅。
  6. 赋能:同上,常被管理者用来表明“我要给你支持和资源”。
  7. 复盘: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找出得失缘由。
  8. 沉淀:将经验、知识、方法论等系统化地总结和保存下来,形成公司的知识资产。
  9. 抓手:有时也指可以倚重的核心人才或团队。
  10. 皮实/抗造:形容员工心理承受能力强,能承受压力和批评。
  11. Owner意识:指员工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来负责,有主人翁精神。
  12. 心力/脑力/体力:互联网公司常说的对人才的要求,分别指心理承受能力、思考能力和执行力。

三、产品与运营类

1、用户画像:基于真实数据勾勒出的目标用户模型,包含年龄、性别、兴趣、行为等标签。

2、痛点/痒点/爽点

  • 痛点:用户急需解决的问题。
  • 痒点:并非必需,但能吸引用户、让人心动的点。
  • 爽点:能即时满足用户需求,带来快感的点。

3、MVP:最小可行产品,用最低成本开发出核心功能,快速投放市场验证想法。

4、迭代:小步快跑,不断优化产品版本。

5、DAU / MAU

  • DAU:日活跃用户数。
  • MAU:月活跃用户数。
  • UV:独立访客。
  • PV:页面浏览量。

6、留存率:用户在特定时间后(如次日、7日后)仍回来使用产品的比例。

7、转化率:用户完成某个期望动作(如注册、付费)的比例。

8、GMV:商品交易总额,电商行业核心指标。

9、AARRR模型:用户生命周期模型,即:获取、激活、留存、变现、推荐。

10、私域流量:企业可以自由触达、反复使用、无需付费的用户流量(如微信群、公众号粉丝)。与之相对的是公域流量(如淘宝、抖音平台本身的流量)。

11、抓手:在产品运营中,指具体的功能或活动。例如:“这次增长的主要抓手是‘邀请好友得红包’活动。”

12、心智:在用户心中建立的品牌认知和印象。例如:“我们要占领用户‘便宜’的心智。”

13、打法:具体的策略和执行方法。

14、闭环:在产品设计中,指一个功能或流程能自洽地完成,用户无需跳出。例如:从看到商品 -> 购买 -> 支付 -> 查看物流 -> 售后,形成一个体验闭环。

四、技术与研发类

  1. 前端 / 后端
  • 前端:用户能看到和交互的部分(网页、App界面)。
  • 后端:运行在服务器上的程序,负责数据处理和逻辑。
  1. API / 接口:不同系统或组件之间进行数据交互的约定。
  2.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协助开发者更便捷地接入某项功能(如支付、分享)。
  3. 部署/上线:将代码发布到服务器,使产品功能对用户可见。
  4. 迭代:同产品类,指版本的快速更新。
  5. 灵敏开发:一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快速迭代的开发方法论。
  6. 爬虫:自动抓取网络数据的程序。
  7. 大数据/ AI / 算法:核心技术热词。
  8. 高并发:系统能同时处理大量用户请求的能力。
  9. 鲁棒性:系统的健壮性,抗干扰和容错能力。
  10. 云原生:基于云计算模型进行设计、开发、部署和运行应用。

五、沟通与协作类(“黑话”重灾区)

  1. 对齐:再次强调,这个词无处不在。
  2. 拉通:同上。
  3. 赋能:还是它。
  4. 复盘:开总结会。
  5. 沉淀:写文档、建知识库。
  6. 抓手:万能的“抓手”。
  7. 颗粒度:指对问题或方案分析的细致程度。“颗粒度太粗”意味着不够细致。
  8. 落地:指想法、计划被真正执行出来。
  9. 聚焦:聚焦精力做某件事。
  10. 倒逼:由下游或结果反向推动上游或过程进行改革。
  11. 打造:创造、建立(一般用于宏大的目标)。“打造极致体验”。
  12. 组合拳:多种策略和方法一起使用。
  13. 声量:品牌或产品在市场上的曝光度和讨论度。

六、特定公司文化梗

1、阿里系

  • 阿里味:指阿里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沟通方式。
  • 皮实、抗造:形容人才。
  • “拥抱变化”:阿里核心价值观,也常被员工用来调侃频繁的组织架构调整。

2、腾讯系

  • 赛马机制:内部多个团队同时做类似项目,优胜劣汰。

3、字节跳动系

  • Context, not Control:提供上下文而非控制,强调员工自驱。
  • 大力出奇迹:通过投入巨大资源来获得成功。
  • 字节一年,人间三年:形容工作节奏快、强度大。

总结一下: 互联网黑话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沟通效率(至少在理想状态下),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复杂的概念。但过度使用或滥用,则会变成制造沟通壁垒故弄玄虚的工具。

希望这份大全能协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互联网世界!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