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斯定理与矩阵性质解析

内容分享3小时前发布
0 0 0

35、一项测试的真阳性率为100%,假阳性率为5%。在这个人群中,每1000人中有1人患有该测试所检测的疾病。如果测试结果为阳性,那么这个人实际上患有该疾病的概率是多少?

贝叶斯定理计算示例

本题可根据贝叶斯定理来计算在测试结果为阳性的情况下,这个人实际患有该疾病的概率。

步骤一:明确相关概率

设事件A表示“患有该疾病”,事件B表示“测试结果为阳性”。

已知在这个人群中每1000人中有1人患有该疾病,所以P(A)=1/1000 = 0.001,那么P(¬A) = 1 – P(A)=1 – 0.001 = 0.999,其中¬A表示“未患有该疾病”。 真阳性率为100%,即患有该疾病时测试结果为阳性的概率P(B|A)=1。 假阳性率为5%,即未患有该疾病时测试结果为阳性的概率P(B|¬A) = 0.05。

步骤二:根据全概率公式计算P(B)

全概率公式为P(B)=P(A)P(B|A)+P(¬A)P(B|¬A),将上述概率值代入可得:

P(B)=0.001×1 + 0.999×0.05=0.001 + 0.04995 = 0.05095。

步骤三:根据贝叶斯定理计算P(A|B)

贝叶斯定理公式为P(A|B)=P(A)P(B|A)/P(B),将P(A)=0.001,P(B|A)=1,P(B)=0.05095代入可得:

P(A|B)=0.001×1/0.05095≈0.0196。

综上,给定一个阳性测试结果,这个人实际上患有该疾病的概率约为0.0196,即1.96%。

36、预测一家指定餐厅的年销售额。

这是一个回归问题。因为该问题是要预测一个给定的数值量(餐厅的年销售额),符合回归问题中对数值函数未来值进行预测的定义,即根据之前的值和其他相关特征来预测数值函数的未来值。

37、证明矩阵加法是可结合的,即对于相容矩阵A、B和C,有(A + B) + C = A + (B + C)。

首先明确矩阵加法的定义:设矩阵 $ A = (a_{ij}) $,$ B = (b_{ij}) $,$ C = (c_{ij}) $,其中 $ i = 1, 2, cdots, m $,$ j = 1, 2, cdots, n $,因为 $ A $、$ B $、$ C $ 是相容矩阵,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行数 $ m $ 和列数 $ n $。根据矩阵加法的定义,两个矩阵相加是对应元素相加。对于矩阵 $ A $ 和 $ B $,有 $ A + B = (a_{ij} + b_{ij}) $;对于矩阵 $ B $ 和 $ C $,有 $ B + C = (b_{ij} + c_{ij}) $。

然后计算 $ ((A + B) + C) $ 的 $ (i,j) $-元素:先计算 $ A + B $,其 $ (i,j) $-元素为 $ a_{ij} + b_{ij} $。再将 $ (A + B) $ 与 $ C $ 相加,$ ((A + B) + C) $ 的 $ (i,j) $-元素为 $ (a_{ij} + b_{ij}) + c_{ij} $。

接着计算 $ (A + (B + C)) $ 的 $ (i,j) $-元素:先计算 $ B + C $,其 $ (i,j) $-元素为 $ b_{ij} + c_{ij} $。再将 $ A $ 与 $ (B + C) $ 相加,$ A + (B + C) $ 的 $ (i,j) $-元素为 $ a_{ij} + (b_{ij} + c_{ij}) $。

最后根据实数加法的结合律:对于任意实数 $ a_{ij} $、$ b_{ij} $、$ c_{ij} $,有 $ (a_{ij} + b_{ij}) + c_{ij} = a_{ij} + (b_{ij} + c_{ij}) $。这意味着矩阵 $ ((A + B) + C) $ 和 $ A + (B + C) $ 的对应元素都相等。根据矩阵相等的定义(两个矩阵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对应元素都相等),可得 $ (A + B) + C = A + (B + C) $。所以,矩阵加法是可结合的。

38、证明:如果AC = CA且BC = CB,那么C(AB + BA) = (AB + BA)C。

本题可根据矩阵乘法的分配律以及已知条件 $ AC = CA $ 和 $ BC = CB $ 来证明 $ C(AB + BA) = (AB + BA)C $。

步骤一:根据矩阵乘法分配律展开 $ C(AB + BA) $

矩阵乘法对矩阵加法满足分配律,即对于矩阵 $ C $、$ AB $ 和 $ BA $,有

C(AB+BA)=C(AB)+C(BA)C(AB+BA)=C(AB)+C(BA)

步骤二:利用已知条件对 $ C(AB) + C(BA) $ 进行变形

因为矩阵乘法满足结合律,所以

C(AB)=(CA)BC(AB)=(CA)B
又已知 $ AC = CA $,则

(CA)B=(AC)B(CA)B=(AC)B
再根据结合律

(AC)B=A(CB)(AC)B=A(CB)
由 $ BC = CB $ 可得

A(CB)=A(BC)=(AB)CA(CB)=A(BC)=(AB)C

同理,

C(BA)=(CB)AC(BA)=(CB)A
因为 $ BC = CB $,所以

(CB)A=(BC)A(CB)A=(BC)A
再根据结合律

(BC)A=B(CA)(BC)A=B(CA)
由 $ AC = CA $ 可得

B(CA)=B(AC)=(BA)CB(CA)=B(AC)=(BA)C

步骤三:得出结论

将上述结果代入

C(AB+BA)=C(AB)+C(BA)C(AB+BA)=C(AB)+C(BA)
中,可得

C(AB+BA)=(AB)C+(BA)CC(AB+BA)=(AB)C+(BA)C
再根据矩阵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AB)C+(BA)C=(AB+BA)C(AB)C+(BA)C=(AB+BA)C

综上,若 $ AC = CA $ 且 $ BC = CB $,则

C(AB+BA)=(AB+BA)CC(AB+BA)=(AB+BA)C

39、矩阵MMᵀ 和 MᵀM 是否为方阵且对称?请解释。

要判断矩阵 $ MM^ op $ 和 $ M^ op M $ 是否为方阵且对称,需根据方阵和对称矩阵的定义来进行分析。

1. 判断是否为方阵

设矩阵 $ M $ 是一个 $ m imes n $ 矩阵,即 $ M $ 有 $ m $ 行 $ n $ 列。

对于矩阵 $ M^ op $,它是 $ M $ 的转置矩阵,则 $ M^ op $ 是一个 $ n imes m $ 矩阵。 计算 $ MM^ op $:根据矩阵乘法规则,当第一个矩阵的列数等于第二个矩阵的行数时,两个矩阵可以相乘。由于 $ M $ 的列数 $ n $ 等于 $ M^ op $ 的行数 $ n $,所以 $ MM^ op $ 是可以相乘的,且 $ MM^ op $ 的行数为 $ M $ 的行数 $ m $,列数为 $ M^ op $ 的列数 $ m $,即 $ MM^ op $ 是一个 $ m imes m $ 矩阵,所以 $ MM^ op $ 是方阵。 计算 $ M^ op M $:因为 $ M^ op $ 的列数 $ m $ 等于 $ M $ 的行数 $ m $,所以 $ M^ op M $ 可以相乘,且 $ M^ op M $ 的行数为 $ M^ op $ 的行数 $ n $,列数为 $ M $ 的列数 $ n $,即 $ M^ op M $ 是一个 $ n imes n $ 矩阵,所以 $ M^ op M $ 是方阵。

2. 判断是否为对称矩阵

若一个矩阵 $ A $ 满足 $ A = A^ op $,则称 $ A $ 为对称矩阵。

对于矩阵 $ MM^ op $:计算 $ (MM^ op)^ op $,根据矩阵转置的性质 $ (AB)^ op = B^ op A^ op $,可得 $ (MM^ op)^ op = (M^ op)^ op M^ op $。又因为 $ (M^ op)^ op = M $,所以 $ (MM^ op)^ op = MM^ op $,满足对称矩阵的定义,所以 $ MM^ op $ 是对称矩阵。 对于矩阵 $ M^ op M $:计算 $ (M^ op M)^ op $,同样根据矩阵转置的性质 $ (AB)^ op = B^ op A^ op $,可得 $ (M^ op M)^ op = M^ op (M^ op)^ op $。由于 $ (M^ op)^ op = M $,所以 $ (M^ op M)^ op = M^ op M $,满足对称矩阵的定义,所以 $ M^ op M $ 是对称矩阵。

结论

综上,矩阵 $ MM^ op $ 和 $ M^ op M $ 都是方阵且对称。

40、证明(A⁻¹)⁻¹ = A。

根据逆矩阵的定义,如果矩阵 $ B $ 是矩阵 $ A $ 的逆矩阵,那么有

AB=BA=IAB=BA=I
其中 $ I $ 是单位矩阵。

设 $ B = A^{-1} $,那么

AA−1=A−1A=IAA−1=A−1A=I

现在要证明

(A−1)−1=A(A−1)−1=A
也就是要证明 $ A $ 是 $ A^{-1} $ 的逆矩阵。

因为

A−1A=AA−1=IA−1A=AA−1=I
满足逆矩阵的定义,即对于矩阵 $ A^{-1} $,存在矩阵 $ A $,使得它们相乘(左乘和右乘)的结果都为单位矩阵 $ I $。

所以 $ A $ 是 $ A^{-1} $ 的逆矩阵,即

(A−1)−1=A(A−1)−1=A

41、证明对于任何非奇异矩阵A,有 (Aᵀ)⁻¹ = (A⁻¹)ᵀ。

要证明 $(A^T)^{-1} = (A^{-1})^T$,根据逆矩阵的定义,若两个矩阵相乘结果为单位矩阵,则这两个矩阵互为逆矩阵。我们只需证明 $A^T(A^{-1})^T = I$ 和 $(A^{-1})^TA^T = I$。

首先证明 $A^T(A^{-1})^T = I$:

根据矩阵转置的性质 $(AB)^T = B^TA^T$,那么

AT(A−1)T=(A−1A)TAT(A−1)T=(A−1A)T
因为 $A$ 是非奇异矩阵,所以 $A$ 可逆,根据逆矩阵的定义 $A^{-1}A = I$,则

(A−1A)T=IT(A−1A)T=IT
又因为单位矩阵 $I$ 的转置 $I^T = I$,所以

AT(A−1)T=IAT(A−1)T=I

接着证明 $(A^{-1})^TA^T = I$:

同样根据矩阵转置的性质 $(AB)^T = B^TA^T$,

(A−1)TAT=(AA−1)T(A−1)TAT=(AA−1)T
由于 $AA^{-1} = I$,所以

(AA−1)T=IT(AA−1)T=IT
而 $I^T = I$,即

(A−1)TAT=I(A−1)TAT=I

由逆矩阵的定义可知,因为 $A^T(A^{-1})^T = I$ 且 $(A^{-1})^TA^T = I$,所以

(AT)−1=(A−1)T(AT)−1=(A−1)T

综上,对于任何非奇异矩阵 $A$,

(AT)−1=(A−1)T(AT)−1=(A−1)T
得证。

42、证明:如果M是一个不可逆的方阵,那么在其LU分解M = L · U中,L或U的对角线上有一个零元素。

首先明确方阵可逆的性质:
– 一个 $ n imes n $ 方阵 $ M $ 可逆的充要条件是 $ det(M)
eq 0 $。已知 $ M $ 是不可逆的方阵,所以 $ det(M) = 0 $。
– 对于 $ M $ 的 LU 分解 $ M = L cdot U $,其中 $ L $ 是下三角矩阵,$ U $ 是上三角矩阵。

然后根据行列式的性质:
– 根据行列式的性质,对于两个 $ n imes n $ 矩阵 $ A $ 和 $ B $,有 $ det(A cdot B) = det(A) cdot det(B) $。所以对于 $ M = L cdot U $,有 $ det(M) = det(L) cdot det(U) $。
– 对于下三角矩阵 $ L = (l_{ij}) $,其中当 $ i < j $ 时,$ l_{ij} = 0 $,其行列式 $ det(L) = prod_{i = 1}^{n} l_{ii} $,即下三角矩阵的行列式等于其对角元素之积。同理,对于上三角矩阵 $ U = (u_{ij}) $,其中当 $ i > j $ 时,$ u_{ij} = 0 $,其行列式 $ det(U) = prod_{i = 1}^{n} u_{ii} $,即上三角矩阵的行列式等于其对角元素之积。

接着结合 $ det(M) = 0 $ 进行推导:
– 因为 $ det(M) = det(L) cdot det(U) = left( prod_{i = 1}^{n} l_{ii}
ight) cdot left( prod_{i = 1}^{n} u_{ii}
ight) = 0 $。
– 根据实数乘法的性质,若两个实数的乘积为 $ 0 $,则至少其中一个实数为 $ 0 $。所以 $ prod_{i = 1}^{n} l_{ii} = 0 $ 或者 $ prod_{i = 1}^{n} u_{ii} = 0 $。
– 若 $ prod_{i = 1}^{n} l_{ii} = 0 $,则说明 $ L $ 的对角元素 $ l_{ii} $ 中至少有一个为 $ 0 $;若 $ prod_{i = 1}^{n} u_{ii} = 0 $,则说明 $ U $ 的对角元素 $ u_{ii} $ 中至少有一个为 $ 0 $。
– 综上,若 $ M $ 是不可逆的方阵,那么在其 LU 分解 $ M = L cdot U $ 中,$ L $ 或 $ U $ 的对角线上有一个零元素。

43、设矩阵$M =
[212][212]$,求$M$的所有特征值。$M$是否有两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首先求矩阵 $ M $ 的特征值:
根据特征值的定义,对于矩阵 $ M $,其特征方程为 $ | M-lambda I| = 0 $,其中 $ I $ 是单位矩阵。 已知 $ M =
[21 02][21 02] $,$ I =
[10 01][10 01] $,则 $ M – lambda I =
[2−λ1 02−λ][2−λ1 02−λ] $。 计算行列式 $ | M-lambda I | = (2 – lambda)(2 – lambda) – 0 imes 1 = (2 – lambda)^2 $。 令 $ | M-lambda I | = 0 $,即 $ (2 – lambda)^2 = 0 $,解得 $ lambda = 2 $(二重特征值)。
然后求特征值 $ lambda = 2 $ 对应的特征向量:
对于特征值 $ lambda $,特征向量 $ vec{x} =
[x1 x2][x1 x2] $ 满足 $ (M – lambda I)vec{x} = vec{0} $。 当 $ lambda = 2 $ 时,$ M – 2I =
[2−21 02−2][2−21 02−2] =
[01 00][01 00] $,则

(M−2I)x⃗ =[01 00][x1 x2]=[0 0](M−2I)x→=[01 00][x1 x2]=[0 0] 得到方程组

{0×x1+1×x2=0 0×x1+0×x2=0{0×x1+1×x2=0 0×x1+0×x2=0
即 $ x_2 = 0 $,$ x_1 $ 可以取任意非零实数。不妨令 $ x_1 = 1 $,则特征向量为

x⃗ =k[1 0](k≠0)x→=k[1 0](k≠0)
最后判断是否有两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由于特征值 $ lambda = 2 $ 对应的特征向量都可以表示为

k[1 0](k≠0)k[1 0](k≠0)
的形式,即特征值 $ lambda = 2 $ 的特征向量空间是一维的,所以矩阵 $ M $ 没有两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综上,矩阵 $ M $ 的特征值为 $ lambda = 2 $(二重特征值),且 $ M $ 没有两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44、证明矩阵A和它的转置矩阵Aᵀ具有相同的特征值。

首先明确特征值的定义:
– 对于矩阵A,其特征值λ满足特征方程 |A – λI| = 0;
– 对于矩阵Aᵀ,其特征值μ满足特征方程 |Aᵀ – μI| = 0。
我们要证明A和Aᵀ的特征值相同,即证明 |A – λI| = |Aᵀ – λI|。

然后利用行列式的性质:
– 已知行列式的一个重要性质是 |M| = |Mᵀ|,对于任意方阵M都成立。
– 考虑矩阵 M = A – λI,那么 (A – λI)ᵀ = Aᵀ – (λI)ᵀ。
– 因为数乘单位矩阵λI的转置 (λI)ᵀ = λIᵀ,而单位矩阵I是对称矩阵,即 Iᵀ = I,所以 (λI)ᵀ = λI。
– 则 (A – λI)ᵀ = Aᵀ – λI。

最后根据行列式性质得出结论:
– 根据 |M| = |Mᵀ|,令 M = A – λI,可得 |A – λI| = |(A – λI)ᵀ|。
– 又因为 (A – λI)ᵀ = Aᵀ – λI,所以 |A – λI| = |Aᵀ – λI|。
– 这意味着矩阵A和Aᵀ具有相同的特征方程,由于特征值是特征方程的根,所以矩阵A和Aᵀ具有相同的特征值。

45、假设A是一个可逆矩阵,v是它的特征向量。证明v也是A⁻¹的特征向量。

已知 $ A $ 是可逆矩阵,$ v $ 是 $ A $ 的特征向量,根据特征向量和特征值的定义,存在特征值 $ lambda $ 使得:

Av=λvAv=λv

因为 $ A $ 可逆,在等式 $ Av = lambda v $ 两边同时左乘 $ A^{-1} $,得到:

A−1Av=A−1(λv)A−1Av=A−1(λv)

由于 $ A^{-1}A = I $(单位矩阵),所以:

Iv=A−1(λv)Iv=A−1(λv)

即:

v=λA−1vv=λA−1v

又因为 $ A $ 可逆,其特征值 $ lambda $ 不为 0(若 $ lambda = 0 $,则 $ |A – 0I| = |A| = 0 $,$ A $ 不可逆),那么在等式 $ v = lambda A^{-1}v $ 两边同时乘以 $ frac{1}{lambda} $,可得:

A−1v=1λvA−1v=1λv

根据特征向量和特征值的定义,对于矩阵 $ A^{-1} $,存在标量 $ frac{1}{lambda} $ 使得:

A−1v=1λvA−1v=1λv

所以 $ v $ 是 $ A^{-1} $ 的特征向量,对应的特征值为 $ frac{1}{lambda} $。

46、通过分析人的脑电波来判断某人正在看什么。https://www.kaggle.com/c/decoding-the-human-brain,该链接指向的内容与分析脑电波判断人所看内容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 Kaggle 挑战相关内容,该链接指向的挑战是关于利用分析脑电波判断人所看内容的问题。
Kaggle 为数据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竞争的论坛,可作为灵感、自学以及其他项目和研究的数据来源。

相关链接: Kaggle挑战

47、从加速度计数据中识别手机用户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其相关链接是什么?

这是一个 Kaggle 挑战,相关链接为 https://www.kaggle.com/c/accelerometer-biometric-competition 。
Kaggle 为数据科学家提供竞赛论坛,有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和数据集,可用于自我学习以及为其他项目和研究提供数据。

48、构建一个包含n ≥ 6个点的示例,使得最优回归直线为y = x,即使输入的点都不直接位于这条直线上。

可以构造如下点集:
$(0, 0.1), (1, 0.9), (2, 2.1), (3, 2.9), (4, 4.1), (5, 4.9)$。

这些点都不在直线 $y = x$ 上,但整体上围绕着直线 $y = x$ 分布,从趋势上看,最优回归直线会是 $y = x$。

一般来说,只要构造的点集满足对于每个点 $(x, y)$,$y$ 的值在 $x$ 值附近小范围波动,且整体分布具有围绕 $y = x$ 的趋势,就可以使得最优回归直线为 $y = x$。

49、假设我们拟合一条回归直线,根据苹果的重量来预测其保质期。对于某个特定的苹果,我们预测其保质期为4.6天。该苹果的残差为 – 0.6天。我们是高估还是低估了这个苹果的保质期?请解释你的推理。

我们高估了这个苹果的保质期。

残差的计算公式为:


残差 = 实际值 - 预测值

已知预测值为 4.6 天,残差为 -0.6 天,将数值代入公式可得:


-0.6 = 实际值 - 4.6

通过移项计算得出:


实际值 = 4.6 - 0.6 = 4 天

因为实际保质期 4 天小于预测保质期 4.6 天,所以我们高估了这个苹果的保质期。

50、假设我们想找到最佳拟合函数y = f(x),其中y = w²x + wx。我们如何使用线性回归来找到w的最佳值?

使用线性回归求解w的最佳值

为了使用线性回归来找到w的最佳值,我们可以对原函数进行变形。

令:
– $ z_1 = x $
– $ z_2 = x^2 $

则原函数 $ y = w^2x + wx $ 可转化为:

y=wz1+w2z2y=wz1+w2z2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关于变量 $ z_1 $ 和 $ z_2 $ 的线性组合,其中:
– $ w $ 和 $ w^2 $ 是待求的系数

通过给定一系列的 $ (x, y) $ 数据点,我们可以计算出对应的 $ (z_1, z_2, y) $ 数据点。然后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例如最小二乘法)来拟合这些数据点,以找到使得误差平方和最小的 $ w $ 和 $ w^2 $ 的值。

最后,从求出的 $ w^2 $ 的值中解出 $ w $ 的值(需要注意 $ w^2 $ 为非负,如果求出的 $ w^2 $ 为负,则说明模型可能不适用或者数据存在问题)。

这样就可以得到原函数中 $ w $ 的最佳值。

51、假设我们有机会在形如y = f(x)的最佳拟合模型中进行选择,其中y = w2x或y = wx(w为常数系数)。这两种形式哪个更具一般性,或者它们是否相同?

更具一般性的是 $ y = wx $。在 $ y = w_2x $ 中,系数是固定形式的 $ w_2 $,而 $ y = wx $ 中的 $ w $ 可以取任意常数,能表示更多不同的线性关系,因此 $ y = wx $ 更一般。

52、通过线性回归来试验拟合非线性函数的效果。对于给定的 (x, y) 数据集,针对一系列不同的 k 值,构建变量集为 {1, x, … , x^k} 时的最佳拟合直线。在这个过程中,从拟合误差和整体鲁棒性两方面来看,模型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差?

拟合误差方面

在考虑拟合误差时,随着 k 值的增加,模型通常会在训练数据上的拟合效果越来越好。当 k 较小时,线性回归只能拟合相对简单的线性或低阶多项式关系。例如,当 k = 1 时,模型为 $ y = w_0 + w_1x $,只能拟合直线。但随着 k 的增大,如 k = 2 时,模型变为 $ y = w_0 + w_1x + w_2x^2 $,可以拟合二次曲线,能捕捉到数据中更复杂的模式。当不断增加 k 值,模型可以表示更复杂的多项式函数,理论上能更好地逼近训练数据的真实分布,使得拟合误差不断减小。然而,这也可能导致过拟合问题。过拟合时,模型对训练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也进行了拟合,虽然在训练数据上的拟合误差很小,但在新数据上的表现可能很差。

整体鲁棒性方面

从整体鲁棒性来看,随着 k 的增加,模型的鲁棒性通常会变差。鲁棒性是指模型在面对新数据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当 k 较小时,模型相对简单,对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不那么敏感,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能在不同的数据子集上都有相对稳定的表现。但当 k 不断增大,模型变得过于复杂,容易受到训练数据中噪声和异常值的影响。模型会过度适应训练数据的特点,而忽略了数据的一般规律,导致在新数据上的预测效果不佳,鲁棒性降低。例如,在包含异常值的数据集上,高阶多项式模型可能会为了拟合这些异常值而使曲线变得非常复杂,从而在新的、没有这些异常值的数据上表现很差。

综上所述,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在拟合误差上通常会先减小后由于过拟合而可能增大,而在整体鲁棒性上通常会随着 k 的增加而变差。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 k 值,在拟合误差和鲁棒性之间取得平衡。

53、使用线性/逻辑回归为以下挑战之一构建模型:(a) 环球小姐。(b) 电影票房。(c) 婴儿体重。(d) 艺术品拍卖价格。(e) 白色圣诞节。(f) 足球冠军。(g) 食尸鬼泳池(不太明确其确切含义)。(h) 黄金/石油价格。


本题要求从给定的挑战中选择一个,使用线性或逻辑回归构建模型。以下是对不同挑战选择合适回归方法的分析:

1. **(a) Miss Universe(环球小姐)**:这可能是一个分类问题,比如预测哪位候选人会赢得环球小姐称号,适合使用逻辑回归,因为是在有限的候选人中进行选择分类。
2. **(b) Movie gross(电影票房)**:电影票房是一个数值,需要预测具体的票房金额,属于回归问题,适合使用线性回归来根据电影的各种特征(如演员阵容、宣传力度、类型等)预测票房。
3. **(c) Baby weight(婴儿体重)**:婴儿体重是一个数值,预测婴儿体重是回归问题,线性回归可用于根据母亲孕期情况、家族遗传等因素预测婴儿体重。
4. **(d) Art auction price(艺术品拍卖价格)**:艺术品拍卖价格是数值,预测价格是回归问题,线性回归可结合艺术品的作者、年代、保存状况等特征来预测拍卖价格。
5. **(e) 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节)**: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分类问题,判断是否会有白色圣诞节(是或否),适合逻辑回归。
6. **(f) Football champions(足球冠军)**:预测哪个球队会成为足球冠军,是分类问题,适合逻辑回归。
7. **(g) Ghoul pool(不太明确其确切含义)**:如果是关于某种选择或类别判断,可能适合逻辑回归;如果是预测相关的数值量,则可能适合线性回归,需根据其具体背景确定。
8. **(h) Gold/oil prices(黄金/石油价格)**:黄金和石油价格是数值,预测价格属于回归问题,适合线性回归,可结合市场供需、政治局势等因素进行价格预测。

可以根据具体的兴趣和数据可获取性选择其中一个挑战,然后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选择合适的线性或逻辑回归算法进行模型训练和评估。

54、给出决策树来表示以下布尔函数:(a) A 且非 B。(b) A 或 (B 且 C)。(c) (A 且 B) 或 (C 且 D)。

(a) A 且 ¬B

首先判断 A 的值,如果 A 为真(True),接着判断 ¬B(即 B 为假)的值。如果 B 为假,那么整个表达式为真;如果 B 为真,那么整个表达式为假。如果 A 为假,那么整个表达式直接为假。决策树结构如下:

根节点:判断 A 若 A = True
子节点:判断 B 若 B = False,输出 True 若 B = True,输出 False 若 A = False,输出 False

(b) A 或 (B 且 C)

先判断 A 的值,如果 A 为真,那么整个表达式为真。如果 A 为假,接着判断 B 且 C 的值,需要先判断 B 的值,若 B 为真,再判断 C 的值,只有当 B 和 C 都为真时,整个表达式为真;否则为假。决策树结构如下:

根节点:判断 A 若 A = True,输出 True 若 A = False
子节点:判断 B 若 B = True
子子节点:判断 C 若 C = True,输出 True 若 C = False,输出 False 若 B = False,输出 False

(c) (A 且 B) 或 (C 且 D)

先判断 A 且 B 的值,需要先判断 A 的值,若 A 为真,再判断 B 的值,若 A 和 B 都为真,那么整个表达式为真;若 A 或 B 为假,接着判断 C 且 D 的值,先判断 C 的值,若 C 为真,再判断 D 的值,若 C 和 D 都为真,整个表达式为真;否则为假。决策树结构如下:

根节点:判断 A 若 A = True
子节点:判断 B 若 B = True,输出 True 若 B = False
子子节点:判断 C 若 C = True
子子子节点:判断 D 若 D = True,输出 True 若 D = False,输出 False 若 C = False,输出 False 若 A = False
子节点:判断 C 若 C = True
子子节点:判断 D 若 D = True,输出 True 若 D = False,输出 False 若 C = False,输出 False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