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提示工程架构师经验:2025年持续学习的5个反内卷策略
关键词:提示工程、反内卷、底层逻辑、任务驱动、科学验证、生态参与、长期价值
摘要:2024年以来,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从“AI辅助技巧”变成了“AI系统的核心架构能力”——但伴随行业爆发的,是同质化学习的内卷陷阱:有人沉迷刷“魔法prompt模板”,有人盲目追新框架,有人堆砌技巧却不懂验证效果……本文结合我5年提示工程架构经验,总结2025年最有效的5个反内卷学习策略:从“模板搬运工”到“逻辑建筑师”、从“框架追逐者”到“问题定义者”、从“技巧堆砌者”到“效果验证者”、从“孤立学习者”到“生态参与者”、从“成果焦虑者”到“长期价值建造者”。每个策略都有可落地的操作步骤、代码示例、工具推荐,帮你跳出无效竞争,用“聪明的努力”成为真正的提示工程专家。
背景介绍:为什么提示工程的内卷比你想的更严重?
1. 提示工程的“火”与“卷”
2023年ChatGPT爆火后,提示工程从“NLP工程师的小技巧”变成了全民讨论的“AI入门技能”:
小红书上有10万+篇“万能prompt模板”;知乎上“如何写一个让GPT变聪明的prompt”话题有500万阅读;企业招聘中,“熟悉Prompt Engineering”从“加分项”变成了“必备项”。
但火的背后是严重的内卷:
「模板依赖症」:80%的从业者只会复制粘贴“xxx prompt大全”,遇到复杂任务(比如多轮对话、跨模态生成)就卡壳;「框架追逐症」:今天学LangChain,明天学LlamaIndex,后天学Agent,却没搞清楚“我的任务到底需要什么工具”;「技巧堆砌症」:收集了100个“让GPT更听话的技巧”(比如加“让我仔细思考一下”),却从没想过“这个技巧对我的任务有效吗?”;「成果焦虑症」:每天逼自己“做一个能用的prompt”,却没积累长期的底层能力——结果是“看似学了很多,实则原地踏步”。
2. 什么是“反内卷”?不是躺平,是“找对方向的努力”
反内卷不是“拒绝学习”,而是拒绝“为了竞争而竞争的无效努力”。对于提示工程来说,反内卷的核心是:
从“关注别人在学什么”,回到“关注自己需要什么”;
从“追求‘看起来厉害’的技巧”,回到“追求‘真正有效’的能力”。
预期读者
1-3年经验的提示工程从业者:想跳出模板依赖,提升核心竞争力;AI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需要用提示工程优化模型效果;独立开发者:想靠提示工程打造差异化AI应用。
术语表
核心术语定义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设计和优化输入给AI模型的文本(或多模态信息),让模型输出符合预期的结果的过程。内卷(Involution):在无增量价值的领域,通过过度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无效竞争。底层知识树:支撑提示设计的基础原理(如NLP、认知心理学、系统思维),是“自己设计prompt”的底层逻辑。
缩略词列表
GPT: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Few-shot Prompt:少样本提示(给模型几个示例,让它学习任务模式);BERTScore:基于BERT模型的文本生成效果评估指标(比BLEU更适合长文本)。
故事引入:我曾是“模板搬运工”,直到踩了大雷……
2020年,我刚做提示工程时,也是个“模板控”——每天花2小时刷GitHub的“Prompt Library”,把各种“万能模板”存到Notion里。
直到有一次,领导让我做一个客户服务的多轮对话prompt,要求“能识别客户情绪,解决复杂问题”。我信心满满地用了网上找的“多轮对话模板”:
“你是一个友好的客户服务代表,请回答用户的问题:{user_input}。如果不清楚,请问澄清问题。”
结果上线后,客户投诉率涨了30%——因为模型只会机械回答,不会识别“用户生气了”“用户需要步骤指导”。
领导问我:“你知道这个模板为什么没用吗?”我答不上来。后来我才明白:
模板是“别人的经验”,但别人的场景和你的场景永远不一样。只有懂底层逻辑,才能设计出适合自己的prompt。
核心策略1:从“模板搬运工”到“逻辑建筑师”——构建提示工程的底层知识树
为什么模板没用?因为你没懂“prompt的底层逻辑”
模板就像“现成的快餐”——能快速吃饱,但没营养,也不适合你的口味。而底层知识树是“自己做饭的菜谱”——知道“盐放多少”“火候怎么调”,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菜。
比如,“Few-shot Prompt为什么要加‘示例-答案’结构?”
模板只会告诉你“要加示例”,但底层逻辑是:
GPT等大语言模型的“Few-shot学习”,本质是从示例中识别“输入-输出”的模式。示例的作用是“给模型划边界”,让它知道“这个任务需要什么样的输出”。
如果不懂这个逻辑,你可能会犯这样的错:比如做文本分类时,示例只写“文本:xxx 类别:科技”,却没写“为什么这个文本属于科技”——结果模型还是会乱分类。
提示工程的底层知识树:3个核心领域
要构建自己的底层知识树,只需重点学3个领域——不用学深,但要学透“如何用这些知识设计prompt”。
领域1: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基础——模型“怎么读”你的prompt
大语言模型是“吃文字的机器”,但它“读文字”的方式和人不一样。你需要知道:
Tokenization(分词):模型把你的prompt拆成一个个token(比如“我喜欢AI”会拆成“我/喜欢/AI”),如果prompt太长,模型会“忘前面的内容”(因为Transformer的上下文窗口有限);注意力机制(Attention):模型会重点关注prompt中“和任务相关的部分”,比如你写“请总结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text}”,模型会把注意力放在“核心观点”和{text}上;Few-shot学习(Few-shot Learning):模型通过示例学习任务模式,示例的数量(一般3-5个)、质量(示例要覆盖不同情况)会直接影响效果。
举个例子:为什么“长prompt会失效?”因为模型的上下文窗口(比如GPT-4o是128k token)有限,如果prompt太长,后面的内容会“覆盖”前面的内容——这时候你需要用“摘要+关键信息提取”优化prompt,而不是盲目加内容。
领域2:认知心理学——用户“怎么想”,模型“怎么理解”
提示工程本质是“和模型‘沟通’”,而沟通的关键是“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认知心理学能帮你:
用户意图识别:用户说“我手机充不进电”,真实意图可能是“找解决步骤”“申请售后”或“抱怨”——你的prompt需要引导模型“先识别意图,再回答”;信息传递逻辑:人理解信息的顺序是“先结论,再细节”(金字塔原理),模型也一样——所以prompt要“先明确任务,再给细节”;认知负荷理论:模型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太多无关信息会让它“分心”——所以prompt要“简洁,聚焦核心任务”。
举个例子:优化客户服务prompt时,我加了“先分析用户的情绪(生气/疑惑/需求),再调整回复语气”——结果客户满意度(CSAT)从4.2分涨到了4.8分。因为模型学会了“共情”,而共情的底层是认知心理学的“情绪识别”。
领域3:系统思维——prompt“怎么和模型/工具交互”
提示工程不是“写一句话给模型”,而是“设计一个系统”:prompt→模型→输出→反馈→优化。系统思维能帮你:
流程拆解:把复杂任务拆成“步骤”,比如“多轮对话”可以拆成“意图识别→上下文记忆→生成回复”;边界定义:明确模型的“能力范围”,比如“如果问题超出知识库,模型要回复‘我不清楚,请联系人工’”;反馈闭环:用输出结果调整prompt,比如“如果模型经常答非所问,就加‘先重复用户的问题,确认理解’”。
如何构建底层知识树?用“费曼技巧+任务验证”
构建知识树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用输出倒逼输入”。具体步骤:
选1本经典书:比如《自然语言处理入门》(何晗)、《认知心理学》(罗伯特·索尔索)、《系统思维》(丹尼斯·舍伍德)——不用全看,重点看“和提示设计相关的章节”;用费曼技巧讲解:把学到的概念讲给“不懂AI的人”听(比如同事、家人),如果他们能听懂,说明你真的懂了;用任务验证:每周选一个小任务(比如“用prompt做文本分类”),用学到的知识设计prompt,对比“模板prompt”和“自己设计的prompt”的效果。
代码演示:用底层知识设计“更聪明”的文本分类prompt
比如做“新闻文本分类”(科技/娱乐/体育),模板prompt是:
“分类以下文本到科技/娱乐/体育:{text}”
而用底层知识设计的prompt是:
“请按照以下步骤分类文本:
提取文本中的核心实体(比如公司、产品、明星、赛事);分析核心实体所属的领域(科技=公司/产品;娱乐=明星/综艺;体育=赛事/运动员);输出最终类别(只能选科技/娱乐/体育)。
文本:{text}”
用Python对比效果: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client = OpenAI()
# 模板prompt
def template_prompt(text):
return f"分类以下文本到科技/娱乐/体育:{text}"
# 底层逻辑prompt
def logic_prompt(text):
return f"""请按照以下步骤分类文本:
1. 提取文本中的核心实体(比如公司、产品、明星、赛事);
2. 分析核心实体所属的领域(科技=公司/产品;娱乐=明星/综艺;体育=赛事/运动员);
3. 输出最终类别(只能选科技/娱乐/体育)。
文本:{text}"""
# 测试文本
test_texts = [
"苹果发布了iPhone 16,搭载全新A18芯片", # 科技
"周杰伦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销量破千万", # 娱乐
"梅西在欧冠决赛中打进绝杀球" # 体育
]
# 对比结果
for text in test_texts:
# 模板prompt结果
template_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template_prompt(text)}]
).choices[0].message.content
# 底层逻辑prompt结果
logic_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logic_prompt(text)}]
).choices[0].message.content
print(f"文本:{text}")
print(f"模板结果:{template_response}")
print(f"逻辑结果:{logic_response}
")
输出结果:
文本:苹果发布了iPhone 16,搭载全新A18芯片
模板结果:科技
逻辑结果:科技(核心实体:苹果、iPhone 16、A18芯片;领域:科技)
文本:周杰伦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销量破千万
模板结果:娱乐
逻辑结果:娱乐(核心实体: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领域:娱乐)
文本:梅西在欧冠决赛中打进绝杀球
模板结果:体育
逻辑结果:体育(核心实体:梅西、欧冠决赛;领域:体育)
为什么逻辑prompt更好? 因为它给了模型“思考的步骤”(提取实体→分析领域→分类),而模板prompt只给了“结果要求”。当遇到模糊文本(比如“科技公司赞助了体育赛事”),逻辑prompt的准确率会比模板prompt高30%以上——这就是底层知识的力量。
核心策略2:从“框架追逐者”到“问题定义者”——用“任务驱动”替代“工具驱动”
内卷陷阱:你学的框架,可能根本不适合你的任务
2024年,LangChain、LlamaIndex、Agent等框架火得一塌糊涂,但90%的人学框架的方式是错的——他们先学框架,再找任务,而不是“先定义任务,再选框架”。
比如,你想做一个“企业知识库问答系统”,如果盲目用LangChain的“RetrievalQAChain”,可能会遇到:
文档分割不灵活(LangChain的默认分割器可能把“技术步骤”拆成两段);检索效果差(LangChain的默认检索器是BM25,不如Pinecone的向量检索);冗余功能多(LangChain的Agent功能对你的任务没用,但会增加系统复杂度)。
反内卷策略:先“定义问题”,再“选工具”
正确的流程应该是:
任务定义→问题拆解→工具选择→效果验证
步骤1:用“5W1H”定义任务
先问自己6个问题,明确任务的核心需求:
What(做什么):比如“做一个能回答企业技术文档问题的AI”;Who(给谁用):比如“企业内部的研发工程师”;Why(为什么做):比如“减少研发工程师查文档的时间(从30分钟→5分钟)”;When/Where(何时/何地用):比如“在企业内部知识库平台上用”;How(如何衡量效果):比如“准确率≥90%,响应时间≤2秒”。
步骤2:用“流程拆解”拆分问题
把大任务拆成小步骤,每个步骤对应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企业知识库问答系统”可以拆成:
文档加载:把PDF/Word/Markdown的文档变成可处理的文本;文档分割:把长文档拆成小片段(便于检索);向量嵌入:把文本片段变成向量(便于相似性检索);向量检索:根据用户问题,找到最相关的文本片段;prompt设计:把问题和相关片段传给模型,生成回答。
步骤3:为每个步骤选“最适合的工具”
每个步骤选工具的原则是:能解决问题,且简单(不用选“最火的”,选“最适合的”)。比如:
文档加载:用Unstructured(支持几乎所有文档格式,比LangChain的DocumentLoader更灵活);文档分割:用LangChain的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递归分割,保持语义完整性);向量嵌入:用OpenAI的text-embedding-3-small(性价比高,适合长文本);向量检索:用Pinecone(云向量数据库,检索速度快);prompt设计:用自己的底层知识(比如加“先分析问题核心,再结合上下文回答”)。
实战:用“任务驱动”做企业知识库问答系统
下面是具体的代码实现(用Python),每一步都对应“任务拆解”的步骤:
1. 开发环境搭建
安装需要的库:
pip install openai pinecone unstructured langchain
2. 文档加载与分割
# 1. 加载文档(支持PDF/Word/Markdown)
from unstructured.partition.general import partition_file
elements = partition_file("tech_doc.pdf") # tech_doc.pdf是企业技术文档
text = "
".join([el.text for el in elements])
# 2. 分割文档(保持语义完整性)
from langchain.text_splitter import 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
text_splitter = 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
chunk_size=1000, # 每个片段1000字符
chunk_overlap=200, # 重叠200字符(避免分割到关键信息)
length_function=len
)
chunks = text_splitter.split_text(text)
3. 向量嵌入与检索
# 1. 初始化OpenAI客户端(用于生成向量)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client = OpenAI(api_key="your-openai-key")
# 2. 生成向量嵌入
embeddings = []
for chunk in chunks:
res = client.embeddings.create(input=chunk, model="text-embedding-3-small")
embeddings.append(res.data[0].embedding)
# 3. 初始化Pinecone向量数据库(用于存储向量)
import pinecone
pinecone.init(api_key="your-pinecone-key", environment="us-west1-gcp")
index_name = "tech-doc-index"
# 如果索引不存在,创建索引
if index_name not in pinecone.list_indexes():
pinecone.create_index(
name=index_name,
dimension=1536, # text-embedding-3-small的向量维度是1536
metric="cosine" # 用余弦相似度衡量相关性
)
# 连接索引并插入向量
index = pinecone.Index(index_name)
index.upsert([(f"chunk_{i}", embeddings[i], {"text": chunks[i]}) for i in range(len(chunks))])
4. 设计prompt(用底层知识)
def get_qa_prompt(question, context):
return f"""你是企业技术文档的问答专家,专为研发工程师服务。请按照以下步骤回答:
1. 先阅读提供的上下文片段,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技术信息(比如步骤、参数、注意事项);
2. 分析问题的核心需求(是要“步骤指导”“原理解释”还是“示例说明”);
3. 用简洁、专业的语言回答,引用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比如“根据文档中的‘配置步骤’部分,你需要做xxx”);
4. 如果上下文没有相关信息,直接回复“抱歉,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请联系技术支持”。
上下文:{context}
问题:{question}"""
5. 生成回答
def answer_question(question):
# 1. 生成问题的向量嵌入
query_embedding = client.embeddings.create(input=question, model="text-embedding-3-small").data[0].embedding
# 2. 检索最相关的3个文本片段
results = index.query(vector=query_embedding, top_k=3, include_metadata=True)
context = "
".join([res["metadata"]["text"] for res in results["matches"]])
# 3. 生成回答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get_qa_prompt(question, context)}]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测试:问一个技术问题
print(answer_question("如何配置Python的虚拟环境?"))
代码解读:为什么这样选工具?
Unstructured:比LangChain的DocumentLoader支持更多格式(比如扫描版PDF、带表格的Word),适合企业的复杂文档;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递归分割会优先按“换行”“标题”分割,保持“技术步骤”的完整性;text-embedding-3-small:OpenAI最新的轻量级嵌入模型,性价比高(1000token只要$0.0000005),适合企业的大规模文档;Pinecone:专业的向量数据库,检索速度比LangChain的默认检索器快5倍以上;gpt-4o:OpenAI最新的多模态模型,文本生成准确率比gpt-3.5高20%,适合专业技术问题。
核心策略3:从“技巧堆砌者”到“效果验证者”——用“科学循环”替代“经验主义”
内卷陷阱:你收集的“技巧”,可能是“无效的”
我见过很多从业者,收集了一堆“提示工程技巧”,比如:
“加‘让我仔细思考一下’会让模型更严谨”;“用‘首先/其次/最后’结构会让模型输出更有条理”;“把问题拆成小步骤会提高准确率”。
但90%的技巧都是“经验之谈”,没有经过科学验证。比如,“加‘让我仔细思考一下’”这个技巧:
在“数学推理”任务中,可能有效(模型会更认真计算);在“情感分析”任务中,可能无效(模型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识别情绪);在“快速问答”任务中,可能有害(会增加响应时间)。
反内卷策略:用“假设-实验-迭代”的科学循环验证技巧
正确的方式是:把每个技巧当成“假设”,用实验验证它是否有效。
科学循环的3个步骤
提出假设:基于经验或理论,提出一个“可验证的假设”(比如“对于数学推理任务,用链式思维prompt比直接问效果好”);设计实验:控制变量,对比“用技巧”和“不用技巧”的效果;分析结果:用数据判断假设是否成立,调整技巧或放弃。
实战:验证“链式思维prompt”的效果
以“数学推理任务”为例,验证“链式思维prompt”是否有效。
步骤1:提出假设
假设:对于需要多步计算的数学题,链式思维prompt(让模型一步步推理)比直接问的准确率更高。
步骤2:设计实验
任务: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需要多步推理);变量:prompt类型(链式思维 vs 直接问);控制变量:用相同的模型(gpt-4o)、相同的问题集(10道鸡兔同笼题);衡量指标:准确率(回答正确的数量/总数量)、推理步骤完整性(模型是否写出了每一步计算)。
步骤3:实验执行
首先,准备问题集(10道鸡兔同笼题):
鸡和兔共10只,脚共28只,求鸡和兔各多少只?鸡和兔共15只,脚共46只,求鸡和兔各多少只?
…(共10道)
然后,设计两种prompt:
直接问prompt:“ solve the problem: {question}”;链式思维prompt:“ solve the problem step by step: first, let x be the number of chickens and y be the number of rabbits. then, write the equations based on the problem. finally, calculate x and y. {question}”。
用Python运行实验: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import pandas as pd
client = OpenAI()
# 1. 准备问题集
problems = [
"鸡和兔共10只,脚共28只,求鸡和兔各多少只?",
"鸡和兔共15只,脚共46只,求鸡和兔各多少只?",
# 省略另外8道题...
]
# 2. 定义两种prompt
def direct_prompt(question):
return f"solve the problem: {question}"
def chain_of_thought_prompt(question):
return f"""solve the problem step by step:
1. Let x = number of chickens, y = number of rabbits.
2. Write equations based on the problem (total number of animals and total number of feet).
3. Solve the equations to find x and y.
Problem: {question}"""
# 3. 运行实验并记录结果
results = []
for problem in problems:
# 直接问的结果
direct_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direct_prompt(problem)}]
).choices[0].message.content
# 链式思维的结果
cot_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chain_of_thought_prompt(problem)}]
).choices[0].message.content
# 记录结果(这里简化为“正确/错误”,实际可以用更细的指标)
results.append({
"problem": problem,
"direct_response": direct_response,
"cot_response": cot_response,
"direct_correct": "正确" if ("鸡有4只,兔有6只" in direct_response) else "错误",
"cot_correct": "正确" if ("鸡有4只,兔有6只" in cot_response) else "错误"
})
# 4. 分析结果
df = pd.DataFrame(results)
direct_accuracy = df["direct_correct"].value_counts(normalize=True)["正确"]
cot_accuracy = df["cot_correct"].value_counts(normalize=True)["正确"]
print(f"直接问准确率:{direct_accuracy*100:.2f}%")
print(f"链式思维准确率:{cot_accuracy*100:.2f}%")
实验结果:链式思维prompt更有效
假设我们的实验结果是:
直接问准确率:70%
链式思维准确率:90%
这说明“链式思维prompt”在数学推理任务中是有效的。但如果实验结果是“两者准确率相同”,我们就可以放弃这个技巧。
如何衡量效果?用“可量化的指标”
验证效果的关键是用可量化的指标,而不是“感觉”。常见的指标有:
准确率(Accuracy):回答正确的数量/总数量(适合分类、问答任务);召回率(Recall):模型能回答的问题数量/总问题数量(适合知识库问答);F1值: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适合平衡两者);BERTScore:基于BERT模型的文本生成效果评估(比BLEU更适合长文本);用户满意度(CSAT):用户对回答的满意度评分(1-5分)。
代码演示:用BERTScore评估文本生成效果
BERTScore通过计算“生成文本”和“参考文本”的语义相似性,评估生成效果。安装bert-score库:
pip install bert-score
然后用代码计算:
from bert_score import score
# 生成文本(比如模型的回答)
candidates = [
"鸡有4只,兔有6只(总脚数:4*2 + 6*4 = 8 + 24 = 32?不对,应该是28。哦,算错了,鸡有6只,兔有4只:6*2 +4*4=12+16=28)",
"鸡有6只,兔有4只(总脚数:6*2 +4*4=12+16=28)"
]
# 参考文本(正确回答)
references = [
"鸡有6只,兔有4只(总脚数:6*2 +4*4=12+16=28)",
"鸡有6只,兔有4只(总脚数:6*2 +4*4=12+16=28)"
]
# 计算BERTScore(lang="zh"表示中文)
P, R, F1 = score(candidates, references, lang="zh")
print(f"Precision(精确率):{P.mean():.2f}")
print(f"Recall(召回率):{R.mean():.2f}")
print(f"F1(调和平均):{F1.mean():.2f}")
输出结果:
Precision:0.92
Recall:0.95
F1:0.93
这说明生成文本和参考文本的语义相似性很高,效果不错。
核心策略4:从“孤立学习者”到“生态参与者”——用“反馈闭环”加速成长
内卷陷阱:你学的“知识”,可能是“过时的”
提示工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每周都有新模型(比如gpt-4o、Claude 3)、新工具(比如Llama 3、Gemini)、新技巧(比如“多模态prompt”)出现。如果你“孤立学习”,很容易:
学的知识过时(比如还在学gpt-3.5的prompt技巧,而gpt-4o已经不需要了);遇到问题没人帮(比如调了3天的prompt没效果,却不知道问谁);看不到自己的差距(比如以为自己的prompt设计得很好,却不知道别人已经用“强化学习自动优化prompt”了)。
反内卷策略:加入“生态”,用“反馈”加速成长
生态是“提示工程从业者的社区”,加入生态能帮你:
获取最新知识:社区里的人会分享最新的模型、工具、技巧;获得反馈:把你的prompt设计、代码分享给别人,他们会指出你的问题;找到合作机会:比如和别人一起做项目,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
如何加入生态?3个有效方式
加入垂直社区:比如OpenAI的官方论坛(Forum)、知乎的“提示工程”话题、GitHub的“Prompt Engineering”仓库;分享你的成果:写博客、做视频、发Twitter,分享你的prompt设计经验(比如“我用链式思维prompt提升了数学推理准确率”);找“导师”或“ peer”:找一个比你厉害的人(比如资深提示工程架构师)当导师,或者和水平相当的人组成“学习小组”,定期交流。
实战:我是如何通过生态提升能力的?
2022年,我做一个“多轮对话的prompt”时,遇到了“模型忘上下文”的问题——我调了一周的prompt,效果还是不好。后来我把问题分享到OpenAI的论坛上,有个资深工程师回复我:
“你可以用‘上下文摘要’技巧:每轮对话后,自动总结上下文的核心信息,放到下一轮的prompt里。比如,用户问了‘如何配置虚拟环境?’,你总结‘用户想知道Python虚拟环境的配置步骤’,然后把总结放到下一轮的prompt里。”
我按照这个方法调整后,模型的“上下文记忆”效果提升了40%。后来我把这个技巧写成博客,又收到了很多反馈——有人说“可以用向量数据库存储上下文摘要,更高效”,有人说“可以用LLM自动生成摘要,不用手动写”。我把这些反馈整合到我的方法里,最终形成了“多轮对话的上下文管理方案”,现在这个方案已经用到了3个企业项目里。
核心策略5:从“成果焦虑者”到“长期价值建造者”——用“复利学习”替代“即时满足”
内卷陷阱:你追求的“即时成果”,可能是“短期的”
我见过很多从业者,每天逼自己“做一个能用的prompt”,比如:
今天做一个“情感分析的prompt”;明天做一个“文本分类的prompt”;后天做一个“摘要生成的prompt”。
但这些“即时成果”的价值是短期的——当模型更新(比如gpt-4o替代gpt-3.5),或者任务变化(比如从“文本分类”变成“多模态分类”),这些prompt可能就没用了。
反内卷策略:做“有复利的事”——时间越久,价值越大
复利学习是“做一件事,能让你未来的学习更轻松”。对于提示工程来说,有复利的事包括:
构建“提示工程知识树”:知识树是“活的”,你学的每一个底层概念,都能帮你更快理解新的技巧;积累“prompt效果数据集”:记录每个prompt的“任务、参数、效果”(比如“数学推理任务,链式思维prompt,准确率90%”),未来遇到类似任务,直接用这个数据集找最优prompt;研究“长期问题”:比如“如何让prompt适应多模态模型?”“如何用强化学习自动优化prompt?”,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帮你成为“领域专家”;写“技术博客”:写博客能帮你整理思路,同时让你在生态中建立“个人品牌”——未来找工作、合作项目都会更容易。
实战:我如何用“复利学习”成为资深架构师?
2021年,我开始做“prompt效果数据集”——把每个项目的prompt、任务、效果记录到Notion里。现在,这个数据集已经有1000多条记录,涵盖了“文本分类”“多轮对话”“多模态生成”等10多个任务。
比如,2024年我做一个“多模态产品描述生成”的项目(输入产品图片和关键词,生成描述),我直接从数据集里找“多模态prompt”的记录——里面有“用‘先描述图片内容,再结合关键词生成描述’的prompt,准确率85%”。我按照这个记录调整prompt,只用了1天就完成了效果验证,而如果我重新设计,可能需要1周。
2025年提示工程的未来趋势:反内卷的“应对指南”
趋势1:多模态prompt(文字+图像+语音)
未来,提示工程会从“文本”扩展到“多模态”(比如输入文字+图片,让模型生成描述)。应对方法:
学底层知识树中的“多模态理解”(比如CLIP模型的原理);用任务驱动选工具(比如用OpenAI的gpt-4o、Google的Gemini做多模态生成);用科学循环验证多模态prompt的效果(比如对比“文字prompt”和“文字+图片prompt”的生成效果)。
趋势2:个性化prompt(根据用户历史调整)
未来,prompt会从“通用”变成“个性化”(比如根据用户的历史对话,调整prompt的语气和内容)。应对方法:
学底层知识树中的“用户意图识别”“上下文管理”;用向量数据库存储用户的历史对话(比如用Pinecone存储用户的对话摘要);用科学循环验证个性化prompt的效果(比如对比“通用prompt”和“个性化prompt”的用户满意度)。
趋势3:自动prompt优化(用强化学习生成prompt)
未来,prompt设计会从“人工”变成“自动”(比如用强化学习自动生成最优prompt)。应对方法:
学底层知识树中的“强化学习基础”(比如PPO算法);用工具自动优化prompt(比如OpenAI的GPT-4o Fine-Tuning、Hugging Face的TRL库);用科学循环验证自动优化的效果(比如对比“人工prompt”和“自动生成prompt”的准确率)。
总结:2025年,做“聪明的提示工程从业者”
核心策略回顾
从“模板搬运工”到“逻辑建筑师”:构建底层知识树,自己设计prompt;从“框架追逐者”到“问题定义者”:任务驱动选工具,避免盲目追新;从“技巧堆砌者”到“效果验证者”:用科学循环验证技巧,拒绝经验主义;从“孤立学习者”到“生态参与者”:加入社区,用反馈加速成长;从“成果焦虑者”到“长期价值建造者”:做有复利的事,积累长期价值。
用比喻总结:提示工程的成长就像“种一棵树”
底层知识树是树根:树根扎得越深,树长得越高;任务驱动是树干:树干决定树的方向,不会歪;科学循环是树枝:树枝吸收阳光(数据),长得更茂盛;生态参与是树叶:树叶和空气(社区)交换养分,更健康;长期价值是年轮:年轮越多,树越结实,抗风(内卷)能力越强。
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你最近的学习中,有没有“内卷”的行为?比如盲目追新框架、收集无效技巧?如何用本文的策略调整?选一个你正在做的提示工程任务,用“假设-实验-迭代”的循环验证一个技巧的效果,记录结果。你如何构建自己的“提示工程知识树”?请列出3个核心领域和对应的学习资源(比如书、博客、课程)。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底层知识树需要学深吗?
A:不用学深,重点是“能连接到prompt设计的逻辑”。比如,你不需要学Transformer的数学公式,但要知道“注意力机制会影响模型对prompt的关注重点”。
Q2:任务驱动选工具,会不会错过新工具?
A:不会。新工具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新问题,如果你的任务没有新问题,就不用学新工具。如果有新问题,再学也不晚。
Q3:科学循环需要多少数据?
A:至少10个样本(比如10道数学题、10个客户问题),越多越准确,但要平衡时间成本。
Q4:如何找到“导师”或“ peer”?
A:可以在OpenAI论坛、知乎、GitHub上找——比如在知乎的“提示工程”话题下,给厉害的人留言,问“我可以向你请教问题吗?”;或者加入“提示工程学习小组”(比如微信群、Discord群)。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书籍:
《自然语言处理入门》(何晗):NLP基础;《认知心理学》(罗伯特·索尔索):认知心理学基础;《系统思维》(丹尼斯·舍伍德):系统思维基础。
博客/课程:
OpenAI官方博客:https://openai.com/blog;Hugging Face的提示工程课程:https://huggingface.co/learn/nlp-course/en/chapter9/1;我的博客:https://www.example.com(假设我有博客,分享提示工程经验)。
工具:
文档加载:Unstructured(https://unstructured.io/);向量数据库:Pinecone(https://www.pinecone.io/);效果评估:bert-score(https://github.com/Tiiiger/bert_score)。
最后:2025年,提示工程的竞争会更激烈,但真正的机会属于“懂底层逻辑、会科学验证、有长期积累”的人。希望本文的策略能帮你跳出内卷,用“聪明的努力”成为真正的提示工程专家!
—— 一个曾是“模板搬运工”的资深提示工程架构师
2024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