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磨蹭到崩溃?试试把时间“画”出来!三个小工具,养出守时娃

内容分享3小时前发布
0 0 0

每天磨蹭到崩溃?试试把时间“画”出来!三个小工具,养出守时娃

那天早上,我又一次看着孩子慢吞吞穿袜子。

时钟指向七点四十。

我的焦虑像沸水一样翻滚。

但当我蹲下来,看见他迷茫的眼神,突然清楚了。

他不是在对抗我。

他只是迷失在时间的迷雾里。

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我们不同。

五分钟、一小时、下周,这些词对他们来说,像没有刻度的钟。

抽象,模糊,难以把握。

我们的催促,只会让迷雾更浓。

蒙特梭利说过,秩序是孩子内在的需要。

他们通过秩序认识世界。

时间,就是最基础的秩序。

我开始把时间变成孩子能看懂的东西。

和他一起画“一天的地图”。

在大白纸上,从日出画到月亮。

黄色太阳代表起床,蓝色碗是早餐,绿色书是阅读时间。

他亲手贴上每个图标。

这张地图挂在他房间。

目前他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混乱变得有序。

拖延自然少了。

《礼记》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见性带来安全感。

当孩子知道一天的路线,他就愿意往前走。

语言也很重大。

我把“快点”换成了“沙漏流完前,我们要穿好鞋”。

把“马上去睡觉”换成“等短针走到八,我们就讲睡前故事”。

时间就这样悄悄住进他心里。

他开始把“午睡”和“指针位置”联系起来。

把“爸爸回家”和“天黑”画上等号。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当时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理解就发生了。

对于更远的时间,我们用了日历。

用星星贴纸标出郊游的日子。

每天早上,他亲手划掉过去的一天。

看着目标越来越近。

等待变成了期待。

抽象的未来,变得具体可见。

《荀子》劝学篇提醒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每一天的计数,都在教孩子积累的意义。

最管用的是沙漏。

三分钟刷牙沙漏,十分钟玩具整理沙漏。

时间从抽象的数字,变成了流动的沙。

孩子看着沙子从多到少。

他看见了时间。

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孩子通过具体体验理解抽象概念。

沙漏让时间有了形状。

闹钟让约定有了声音。

关电视不再是我的命令。

是时间到了。

冲突变成了履行契约。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孩子的第一次走路。

摇摇晃晃,但充满决心。

目前,他也在学习驾驭时间。

跌跌撞撞,但一直在前进。

培养时间观念,不只是为了不迟到。

是在帮孩子建立内心的坐标。

当他知道万物各有其时,他就获得了掌控感。

这种掌控感,会长成三种能力:

规划未来的远见。

珍惜当下的专注。

言出必行的诚信。

《论语》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永远流逝。

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在流动中站稳。

目前,我们的早上变了。

偶尔他还会盯着袜子发呆。

但更多时候,他会自己看钟,然后说:妈妈,时间快到了。

我从计时员,变成了同行者。

这就是成长。

不是他变快了。

而是他学会了看路。

养育孩子,终究是陪他一段路。

给他工具,让他能独自走向远方。

时间观念,就是最重大的行李之一。

打包这份行李时,要耐心。

要具体。

要让他亲手参与。

由于最终,我们要交付的,不是听话的孩子。

是能主宰自己人生的大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