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一针见血:会写代码的AI满街跑,懂工程的才是真神仙!

内容分享2小时前发布
2 0 0

一条街,两拨人,一边说“AI能写代码,程序员快下岗”,另一边到处求救“谁来帮我把这坨AI代码上线?!”

越喊替代,越缺CTO

我每天都能收到私信

内容惊人一致

“我们用AI拼了个原型,能不能帮忙搞到生产环境”

对方往往是市场、法务、运营

对商业很懂

对代码一窍不通

他们信AI

结果只得到一堆看得懂却跑不动的片段

中国工程师一针见血:会写代码的AI满街跑,懂工程的才是真神仙!

我把文件拉下来

函数齐全

注释规范

测试也在

一点击运行

缘由简单

AI写的是孤立答案

软件要的是长期协作

同样一句“能跑”,背后差十几道工序

编码只是键盘,工程才是真活

生产系统最少有六个硬指标

1。日志

2。监控

3。权限

4。回滚

5。扩容

6。合规

AI可以解决任何一个点

一次解决全部?没人见过

需求一改

全局牵连

模型给的是概率

工程要确定性

概率挡不住凌晨报警

我常被问

“能不能教我改现有代码?”

我的回复很直白

“重写最快”

拆错架构

补丁越多

后患越重

写段代码不值钱,能兜底才值钱

市场出现怪象

创始人拼命招CTO

薪资翻倍

CTO却犹豫

谁都怕先清垃圾再谈创新

AI生成的“半成品”不仅拖慢进度

还拉高维护费

投资方追KPI

上线一拖再拖

先烧钱再赔人

整个链条卡死

再看其他行业

医生收AI诊断

律师收AI合同

编辑收AI稿子

都得自己复核

错了客户不找AI

只找人

生成容易 交付难

中国工程师一针见血:会写代码的AI满街跑,懂工程的才是真神仙!

一线开发说得更直

“我们缺的是能架系统的人,不缺能拼段子的工具”

资本热度还在

创业营口号还是那句

“先把功能堆出来,拿Demo去见投资”

可是Demo不能并发

也不能容灾

一上生产就露底

后果

1。延期写进合同

2。成本写进补充预算

3。用户起身就走

4。投资人关门就退

现实逼出新格局

初级写代码的人多了

能规划全局的人少了

真正的架构师水涨船高

未来拼的不是速度,是系统观

市面有自动生成微服务骨架的工具

一键出项目

但支付合规、隐私加密、异常链路

没人能自动补齐

少一个环节

上线就是炸弹

教育也跟风

培训班第一课是Prompt

学生上来就调模型

却不知道索引设计

读写分离

版本治理

换班次立马踩坑

几年后谁能留下

必定是那批能把技术解释成风险表的人

深夜机房还是要人守

怎么用AI

1。加速单点任务

2。记录决策

3。明确责任链

4。基于数据回溯

这样才有可追溯的安全感

创业者如果只想省开发费

就把AI当实习生

别指望它当总工

工程师如果只跟AI拼手速

迟早被替代

真正护城河是边界感和全局思维

我不否认AI带来便利

它帮我省掉查文档的时间

但当服务器警报响

我还是得亲自SSH上去挖日志

人要背锅,所以还得人掌舵

目前轮到你说

在你的行业

AI能做到哪一步

最难那一环

还落在谁肩上?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