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后,你打开手机查了今日天气,订了周末去杭州的高铁票,还让AI推荐了当地的网红餐厅——这些看似零散的操作背后,可能藏着一个“隐形助手”:它能自动调用天气API、查询高铁数据,还能从美食网站抓取信息,最后把结果整理成你能看懂的答案。这个“助手”,就是当下AI领域的热门方向——生成式AI智能体(Agents)。
很多人会疑惑:“Agents不就是AI吗?我用的ChatGPT不也能回答问题?”其实两者大不一样。就像人类光有大脑不够,还得靠计算器、手机、书籍这些工具才能高效解决问题;Agents就是给AI装上了“手脚”(连接外部世界的工具)和“行动计划”(决策循环),让它从“只会背书的AI”变成“能主动做事的助手”。今天我们就从生活场景出发,把Agents的核心逻辑、关键能力、实际用法讲明白,哪怕你不懂编程,也能理解这个AI“新物种”到底有多实用。
一、Agents是什么?先从人类“用工具”说起
要理解Agents,先回想我们自己的日常:做数学题时,我们会用计算器算复杂公式;查历史知识时,会翻百科全书;订机票时,会打开购票APP——人类的能力,从来都是“大脑+工具”的组合。Agents本质上就是AI版的“大脑+工具”:它以生成式AI模型为“大脑”,用各种工具连接外部世界,还能自主规划步骤,最终帮我们完成具体任务。
白皮书里给Agents下了个定义:“一种试图通过观察世界、使用现有工具来实现目标的应用,能自主行动,甚至在没有明确指令时,也能推理下一步该做什么。”这句话有点绕,我们拆成3个通俗要点:
有明确目标:比如“查明天北京到上海的航班”“整理本月员工考勤数据”“帮用户订生日餐厅”,Agents所有行动都围绕目标展开;会用工具:不会像普通AI那样“光说不练”——比如问普通AI“昨天北京的PM2.5是多少”,它可能答不上(因为训练数据没更新到昨天),但Agents能调用空气质量API,实时查出结果;能自主决策:不用人一步一步指挥。比如订餐厅时,Agents会先问用户“偏好中餐还是西餐”,再调用餐厅API筛选,然后根据用户预算排除太贵的,最后给出推荐——这整套流程都是自动的。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假设你想让AI帮你规划“周末亲子游”。普通AI可能只会说“可以去公园、动物园”,但Agents会:
先问你“孩子多大?喜欢动物还是游乐设施?”(明确需求);调用地图工具,查你家附近的动物园、游乐园;调用天气API,排除周末下雨的景点;调用点评工具,筛选评分4.5以上、有儿童餐的景点;最后整理出“3个亲子游选项+地址+门票价格+用餐建议”,甚至帮你预约门票。
这就是Agents的核心价值:把AI从“信息提供者”变成“任务执行者”。
二、Agents的“三大件”:大脑、手脚、指挥官
就像一台电脑需要“CPU+键盘鼠标+操作系统”才能工作,Agents也有三个核心组件,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我们用“厨师做菜”的例子来拆解(白皮书里也用了这个类比,特别好理解):
1. 模型:Agents的“大脑”——负责想“怎么做”
模型就是Agents的决策核心,相当于厨师的“大脑”。它的作用是:接收用户需求(比如“做一道番茄炒蛋”),结合已有知识(比如“番茄炒蛋要先炒鸡蛋”),判断该用什么工具(比如“需要炒锅、铲子”),并规划下一步行动。
不过,Agents的“大脑”不是随便选的——得满足两个条件:
能“听懂指令”:比如能理解“查从广州到深圳的高铁”需要调用高铁工具,而不是天气工具;会“推理逻辑”:比如用户说“我想订一张去北京的票,明天出发”,模型能推理出“需要先确认用户要订机票还是高铁,再问清楚出发时间、座位偏好”。
现在常用的模型比如Google的Gemini、OpenAI的GPT-4,都能满足这些需求。而且模型还能“组队”——比如复杂任务中,用一个小模型处理简单的工具调用,用一个大模型做复杂推理,这样既高效又省钱。
这里要注意:模型本身不会“自带工具技能”。就像厨师的大脑知道“要用炒锅”,但得先学过“炒锅怎么用”;Agents的模型也需要通过例子(比如“调用航班工具时,要输入出发地、目的地、日期”)来学习怎么用工具,这一点后面会讲。
2. 工具:Agents的“手脚”——连接外部世界
如果说模型是“大脑”,那工具就是Agents的“手脚”——没有工具,Agents就只能在AI的“小世界”里打转,没法和真实世界互动。
比如:
想查实时信息(天气、新闻、股价),需要“搜索工具”“API工具”;想处理数据(算报表、整理Excel),需要“代码工具”“表格工具”;想操作设备(控制智能家居、发邮件),需要“设备控制工具”“邮件工具”;想查私有信息(公司员工手册、客户资料),需要“数据库工具”“文档工具”。
白皮书里把常用工具分成了三类:Extensions(扩展)、Functions(函数)、Data Stores(数据存储),这是Agents工具的“三巨头”,我们后面会详细讲。这里只需要记住:工具是Agents的“能力延伸”——有多少种工具,Agents就能做多少种事。
3. 编排层:Agents的“指挥官”——管循环决策
有了大脑(模型)和手脚(工具),还需要一个“指挥官”来安排步骤——这就是编排层。它的作用是:让Agents进入“观察→思考→行动→再观察”的循环,直到完成目标。
还是用厨师的例子:厨师做菜的循环是“看食材(观察)→想步骤(思考)→切菜炒菜(行动)→尝味道调整(再观察)”;Agents的编排层也是类似逻辑:
接收信息:用户需求、工具返回的结果(比如“查航班返回了10个选项”);模型推理:判断“现在需要继续调用工具,还是直接回答用户”(比如“航班选项太多,需要再问用户偏好的起飞时间”);执行行动:调用工具(比如“问用户‘偏好早上还是下午的航班?’”)或返回结果;循环重复:直到目标完成(比如“用户选了早上的航班,Agents完成订票”)。
编排层的复杂度差别很大:简单任务比如“查天气”,可能只需要“调用天气工具→返回结果”两步;复杂任务比如“规划跨国旅行”,可能需要“查签证要求→订机票→订酒店→查当地交通→整理行程”多个步骤,甚至中间还要处理意外(比如“机票没了,换其他航班”)。
总结一下:模型(大脑)负责“想”,工具(手脚)负责“做”,编排层(指挥官)负责“安排步骤”——这三大件凑齐,Agents才能真正“做事”。
三、Agents和普通AI模型,到底差在哪?
很多人分不清“Agents”和“普通AI模型”(比如ChatGPT、文心一言),其实两者的区别就像“会主动解决问题的助手”和“只会背书的学生”。白皮书里有个对比表格,我们用通俗的例子翻译一下:
对比维度 | 普通AI模型(比如ChatGPT基础版) | Agents(AI智能体) |
---|---|---|
知识来源 | 只靠训练时的“老知识”,像个只会背书的学生——比如问“2024年5月1日北京天气”,它可能答不上(因为训练数据没到那天) | 能靠工具查“新知识”,像个会查资料的助手——调用天气API,实时获取2024年5月1日的天气 |
会话历史记忆 | 记不住多轮聊天内容——比如先问“我喜欢吃辣”,再问“推荐餐厅”,它可能推荐不辣的 | 能记住聊天记录——知道你喜欢吃辣,推荐川菜、湘菜餐厅 |
工具使用能力 | 不会自己用工具——比如让它“订一张机票”,它只会告诉你“可以去XXAPP订”,不会真的操作 | 能直接调用订票工具——输入你的需求,帮你查航班、选座位,甚至完成预订 |
逻辑决策能力 | 只能按用户的提示推理,比如你说“分步算1+2×3”,它才会先算乘法;你不说,可能直接算1+2再乘3 | 自带逻辑框架——不用你提醒,会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逻辑算题,甚至复杂任务会分步骤 |
举个真实场景对比:
假设你问普通AI模型:“帮我查一下,昨天(2024年5月20日)上海虹桥机场的航班延误率,以及延误最久的航班是哪一班?”
普通AI模型可能会说:“我的训练数据截止到XXXX年XX月,无法获取2024年5月20日的实时航班数据,建议你通过上海虹桥机场官网或航班查询APP查询。”——它只能“建议”,不能“行动”。
但如果你问Agents,它会:
确认需求:“你想查的是2024年5月20日上海虹桥机场的所有航班延误率,以及延误最久的航班,对吗?”;调用工具:启动“航班数据API工具”,输入日期(2024-05-20)、机场(上海虹桥);处理结果:从API返回的数据中,计算延误率(比如“延误航班占比30%”),找到延误最久的航班(比如“MU5101,延误2小时15分钟”);整理回答:“2024年5月20日上海虹桥机场航班延误率为30%,延误最久的航班是东方航空MU5101(上海→北京),原计划8:00起飞,实际10:15起飞,延误2小时15分钟。”
——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区别:普通AI模型是“信息提供者”,Agents是“任务执行者”。
四、Agents的“思考方式”:三种主流认知架构
Agents要完成任务,得有一套“思考逻辑”——这就是“认知架构”。白皮书里重点讲了三种:ReAct、Chain-of-Thought(CoT,思维链)、Tree-of-Thoughts(ToT,思维树)。这三种架构不是“谁好谁坏”,而是适合不同场景,我们用生活例子一个个讲:
1. ReAct:“想一步,做一步”——适合需要实时反馈的任务
ReAct的核心是“推理(Reason)+行动(Act)”,简单说就是“先想‘要做什么’,再动手做,做完看结果,再决定下一步”。就像我们平时查快递:
想(Reason):“我要查快递进度,得知道快递单号”;做(Act):问用户“你的快递单号是多少?”;看结果(Observation):用户回复“YT1234567890”;再想(Reason):“有单号了,需要调用快递查询工具”;再做(Act):用单号调用快递API;再看结果(Observation):API返回“快递已到达上海分拣中心”;最后整理回答:“你的快递(YT1234567890)已到达上海分拣中心,预计明天送达。”
ReAct的优点是“灵活”——每一步都能根据实时结果调整,不会一条路走到黑。比如如果用户没给单号,Agents不会硬查,而是先问清楚;如果API返回“单号无效”,Agents会提醒用户“单号可能输错了,请核对”。
白皮书里举了查航班的例子:用户问“想订从奥斯汀到苏黎世的航班”,Agents用ReAct逻辑:
思考:“需要查航班,调用Flights工具”;行动:输入“出发地奥斯汀,目的地苏黎世”调用工具;观察:工具返回10个航班选项;思考:“需要把选项整理给用户,让用户选时间”;行动:把航班列表发给用户。
这种“边想边做”的逻辑,特别适合需要和外部工具互动、依赖实时数据的任务(查航班、查快递、订酒店)。
2. CoT(思维链):“分步推理”——适合复杂计算或逻辑题
CoT的核心是“把复杂问题拆成小步骤,一步步算”,就像我们解数学题:“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买了3个,分给弟弟2个,小明还剩几个?”——不会直接算5+3-2=6,而是分步:
第一步:先算妈妈买完后,小明有多少个?5+3=8;第二步:再算分给弟弟后,还剩多少个?8-2=6;结果:小明还剩6个。
AI用CoT也是一样,比如解“2024年5月有几个工作日”:
第一步:确定2024年5月有31天;第二步:找出5月的周末( Saturdays和Sundays)——比如5月4、5、11、12、18、19、25、26日,共8天;第三步:找出5月的节假日——比如5月1日劳动节(周三,放假1天);第四步:计算工作日=总天数-周末天数-节假日天数=31-8-1=22天;结果:2024年5月有22个工作日。
CoT的优点是“不容易出错”——复杂问题拆成小步骤后,每一步都能检查,避免“一步错步步错”。比如算工作日时,如果漏了节假日,分步推理时容易发现;如果直接算,可能就错了。
适合用CoT的场景:数学计算、逻辑推理、复杂问题拆解(比如“规划月度预算”“写一篇文章的大纲”)。
3. ToT(思维树):“多路径思考”——适合需要选最优方案的任务
ToT的核心是“同时考虑多个可能的思路,再选最优的”,就像我们规划旅行路线:“从北京到广州,怎么去最快?”——会同时考虑三种方案:
方案1:飞机——耗时3小时,价格800元,需要提前1小时到机场;方案2:高铁——耗时8小时,价格600元,直达市区;方案3:自驾——耗时20小时,价格1500元(油费+过路费),灵活但累;对比后选最优:如果赶时间,选方案1;如果想省钱,选方案2。
AI用ToT也是一样,比如“帮用户选生日礼物”:
先想多个方向:护肤品、香水、书籍、手办;每个方向再细化:
护肤品:用户肤质是干皮还是油皮?预算多少?香水:用户喜欢花香调还是木质调?书籍:用户喜欢小说还是科普?
收集用户反馈:“用户是干皮,预算500元,喜欢花香调”;筛选最优方案:推荐“某品牌花香调香水(450元)”或“干皮保湿套装(480元)”。
ToT的优点是“考虑全面”——不会只盯着一个方案,而是多维度对比,适合需要“选最优”的任务(旅行规划、礼物推荐、投资建议)。
总结一下:ReAct是“边想边做”,CoT是“分步算”,ToT是“多方案比”——Agents会根据任务类型,选对应的思考逻辑,就像我们遇到不同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一样。
五、Agents的“三大工具”:Extensions、Functions、Data Stores
工具是Agents的“手脚”,但不同工具的用法不一样。白皮书里把Google AI支持的工具分成了三类:Extensions(扩展)、Functions(函数)、Data Stores(数据存储)。这三类工具覆盖了“调用API”“控制执行权”“查私有数据”三大需求,我们用实际场景讲清楚它们的区别和用法。
1. Extensions:“AI直接调用API”——简单高效,适合通用场景
Extensions(扩展)是最简单的工具:它相当于“给AI开了个‘直接调用API’的权限”,AI不用你写额外代码,就能自己处理API需要的参数(比如出发地、日期),直接调用外部服务。
举个例子:你想让Agents用Google Flights查航班。如果不用Extensions,你得写代码:
先从用户的问题里“提取参数”(比如用户说“明天从北京到上海”,代码要把“北京”“上海”“明天”提取出来);再判断“参数够不够”(如果用户没说日期,代码要提醒用户);最后调用Google Flights API。
但用了Google Flights Extension,这些步骤都不用你管——Extension会“教AI”:
怎么提取参数:“用户说‘明天飞上海’,要问清楚出发地”;怎么调用API:“参数够了,直接用‘出发地=北京,目的地=上海,日期=明天’调用API”;怎么处理结果:“API返回10个航班,整理成列表给用户”。
简单说:Extensions是“AI的API快捷键”——把复杂的API调用逻辑封装好,AI直接用。
适合用Extensions的场景:
通用API服务:查航班(Google Flights)、查地图(Google Maps)、查天气(OpenWeather);不需要额外控制的场景:比如个人用户查天气、订机票,不需要严格的权限管理;多步骤API调用:比如“先查航班,再查目的地天气,最后订酒店”,Extensions能自动衔接多个API。
白皮书里给了个Code Interpreter Extension的例子:你让AI“写一个Python函数,反转二叉树,要求时间复杂度O(n)”,Extension会:
理解需求:“用户需要反转二叉树的Python代码,O(n)时间复杂度”;生成代码:写一个递归反转二叉树的函数;执行代码:验证代码是否正确;返回结果:把代码和执行结果发给用户。
——整个过程不用你写一行代码,AI通过Extension直接完成“生成+执行”。
2. Functions:“AI给指令,客户端执行”——安全可控,适合企业场景
Functions(函数)和Extensions不一样:Extensions是“AI直接调用API”,而Functions是“AI生成‘调用API的指令’,交给你这边的代码执行”。简单说:AI只负责“说要做什么”,实际“动手做”的是你自己的客户端(比如手机APP、网页后台)。
举个例子:企业用Agents处理员工的“差旅报销”。如果用Extensions,Agents直接调用企业的报销API——但这样有风险:如果AI出错,可能会重复报销或报多了。但用Functions,流程是:
用户(员工)说:“我要报销上周去上海的差旅费,机票800元,酒店600元”;Agents(AI)生成Function指令:“调用‘提交报销’函数,参数:员工ID=123,金额=1400元,事由=上海差旅,日期=2024-05-15”;客户端代码(企业后台)接收指令,先做校验:
查员工123是否真的上周去上海(核对出差申请);查机票、酒店发票是否上传(核对附件);确认金额是否符合公司标准(比如机票是否经济舱);
校验通过后,客户端代码调用报销API,完成提交;客户端把“报销已提交,待审批”的结果返回给Agents,Agents再告诉用户。
——这里的关键是:执行API的“权力”在客户端,AI只给指令,不能直接操作。这样企业能控制风险,比如加校验、加审批流程。
适合用Functions的场景:
安全敏感场景:企业内部系统(报销、考勤、客户数据查询),需要权限校验;需额外处理的场景:比如API返回的数据需要加工(比如报销金额要扣税),客户端代码可以先处理再提交;非实时场景:比如“批量导出上个月的销售数据”,AI生成Function指令,客户端在凌晨(服务器不忙时)执行。
白皮书里举了个旅行 concierge(礼宾)的例子:用户说“想带家人去滑雪,不知道去哪”,Agents用Functions:
AI生成Function指令:“调用‘推荐滑雪城市’函数,参数:偏好=家庭滑雪,返回城市列表”;客户端代码接收指令,调用Google Places API,查适合家庭滑雪的城市(比如阿斯彭、惠斯勒);客户端代码再调用图片API,给每个城市配一张滑雪场景图;客户端把“城市列表+图片”返回给Agents,Agents整理后推荐给用户。
——这里AI只负责“要推荐哪些城市”,而“查城市、找图片”这些需要调用外部API的操作,都由客户端完成,更灵活可控。
3. Data Stores:“AI的私人知识库”——查私有数据,不用重新训练
Data Stores(数据存储)是Agents的“私人图书馆”——专门存那些“模型没学过的私有数据”(比如公司的员工手册、产品文档、客户资料),AI需要时能快速查到,不用重新训练模型。
比如:公司有一份2024年的《员工考勤手册》(PDF文件),里面写了“病假每月最多3天,事假每月最多2天”。如果直接问普通AI:“我们公司病假每月能请几天?”——AI不知道,因为训练数据里没有这份手册。但如果把手册放进Data Stores,Agents的流程是:
用户问:“我们公司病假每月能请几天?”;Agents调用Data Stores工具,搜索“病假 每月 天数”;Data Stores在手册里找到对应的内容:“病假每月最多3天”;Agents整理结果,告诉用户:“根据公司2024年《员工考勤手册》,病假每月最多可请3天。”
Data Stores的核心原理是“向量数据库”——简单说就是把PDF、Word这些文档,变成AI能快速查找的“数字索引”,就像图书馆给每本书编索书号,找书时不用一本本翻,直接按索书号找。
适合用Data Stores的场景:
查私有文档:公司手册、产品说明书、合同模板;查实时更新的数据:比如公司的“月度销售报表”(每月更新,不用重新训练模型);查多格式数据:PDF、Excel、CSV、网页内容都能存进去。
白皮书里提到的“检索增强生成(RAG)”,就是Data Stores的典型应用。比如企业客服Agents:
把“产品常见问题(FAQ)”“故障排查指南”放进Data Stores;用户问:“我的产品开不了机怎么办?”;Agents从Data Stores里查到“开不了机的排查步骤”(检查电源、按复位键、联系售后);Agents把步骤整理成易懂的语言,回复用户。
——这样客服Agents不用记成千上万的FAQ,随时能查Data Stores,回答又准又快。
三种工具对比:怎么选?
很多人会问:“我该用Extensions、Functions还是Data Stores?”其实它们不是互斥的,甚至能一起用。我们用一个“企业差旅助手”的例子,看三者怎么配合:
用户说:“帮我订明天从北京到上海的机票,顺便查一下公司的差旅报销标准。”;Agents先调用Data Stores:查公司《差旅报销标准》,发现“经济舱可报销,商务舱需审批”;Agents再调用Extensions:用Google Flights Extension查明天北京到上海的经济舱机票,返回5个选项;Agents整理机票选项和报销标准,问用户:“这5个经济舱机票符合报销标准,你选哪个时间?”;用户选了“9:00的航班”,Agents生成Functions指令:“调用‘预订机票’函数,参数:员工ID=123,航班号=MU5101,日期=2024-05-21”;客户端代码接收指令,校验员工ID和航班信息,调用订票API完成预订,再返回“预订成功”的结果;Agents告诉用户:“机票已预订(MU5101,9:00北京→上海),报销时可提供航班号申请经济舱费用。”
——这个例子里,Data Stores查私有标准,Extensions查实时机票,Functions安全订票,三者配合完成了一个复杂任务。
简单总结选择逻辑:
想简单快速调用通用API → 用Extensions;想控制执行权、加安全校验 → 用Functions;想查私有文档或更新数据 → 用Data Stores。
六、让Agents更聪明:三种“目标学习”方法
Agents的“大脑”(模型)不是天生就会用工具的,需要通过学习。白皮书里讲了三种“目标学习”方法:上下文学习、检索式上下文学习、微调学习。这三种方法就像“临时抱佛脚”“查笔记”“系统上课”,适合不同的学习需求。
1. 上下文学习:“临时抱佛脚”——适合简单、临时任务
上下文学习是“给模型看几个例子,它当场学会用工具”,就像我们临时学用一个新APP:看别人操作一遍,自己就会了。
比如你想让Agents用“快递查询工具”,但模型没学过怎么用。你给它一个例子:
“用户问‘我的快递到哪了?’,你应该:
回复‘请提供你的快递单号’;用户提供单号后,调用‘快递查询工具’,参数:单号=用户提供的单号;工具返回结果后,整理成‘你的快递XXX当前在XX位置,预计XX送达’。”
模型看完这个例子,就能学会怎么用快递查询工具——不用专门训练,当场见效。
适合用上下文学习的场景:
简单工具:比如查快递、查天气,例子容易写;临时任务:比如“只需要用一次的工具”,不用长期掌握;快速验证:比如想测试“Agents能不能用新工具”,先给个例子试试。
优点是“快”,缺点是“记不住”——如果下次再用这个工具,还得重新给例子,适合短期任务。
2. 检索式上下文学习:“查笔记”——适合工具多、例子多的场景
检索式上下文学习是“把所有工具的例子存在一个‘笔记库’里,模型需要时自己查笔记”,就像我们工作时,把常用的操作步骤记在笔记本里,忘了就翻笔记。
比如公司有10个工具(快递查询、机票预订、报销申请、考勤查询等),每个工具都有10个例子。你把这些例子存在“Example Store”(例子库)里:
当用户问“怎么查考勤?”,模型会先去Example Store里查“考勤查询工具”的例子;找到例子后,按例子的步骤调用工具;完成后,不用再记例子,下次用再查。
白皮书里提到的Vertex AI Extensions,就有这样的“Example Store”——开发者把工具例子存进去,Agents需要时自动检索,不用每次都给例子。
适合用检索式上下文学习的场景:
工具多:比如有10个以上工具,例子太多,模型记不住;例子更新快:比如工具的用法变了(比如快递查询工具加了“查物流轨迹”功能),只需要更新例子库,不用重新教模型;复杂工具:比如“报销申请工具”有很多步骤(填金额、传发票、选审批人),例子存在库里,模型查着用。
优点是“灵活”,缺点是“需要建例子库”——适合长期、多工具的场景。
3. 微调学习:“系统上课”——适合核心、长期任务
微调学习是“用大量例子专门训练模型,让它长期掌握工具用法”,就像我们去学校系统学习一门技能(比如学开车),学会后长期都能用。
比如企业的“客户管理Agents”,需要长期用“客户数据查询工具”(查客户姓名、订单历史、联系方式)。你准备1000个例子:
例子1:用户问“查客户张三的订单”→调用工具,参数:客户名=张三→返回订单列表;例子2:用户问“客户李四的联系方式”→调用工具,参数:客户名=李四→返回手机号;…(共1000个例子)
用这些例子训练模型,模型会长期记住“怎么用客户数据查询工具”——下次再用,不用给例子,直接就能调用。
适合用微调学习的场景:
核心工具:比如企业每天都要用的“客户查询”“订单处理”工具;高准确率要求:比如金融领域的“风险评估工具”,需要模型熟练使用,不能出错;长期使用:比如这个工具要用到1年以上,微调一次能长期受益。
优点是“熟练、准确”,缺点是“费钱、费时间”——需要大量数据和计算资源,适合重要任务。
三种方法对比:怎么选?
我们用“学开车”的例子总结:
上下文学习:“看别人开一遍,自己试一次”——适合临时开朋友的车,不用长期会;检索式上下文学习:“开车时带本操作手册,忘了就翻”——适合开不常用的车型(比如货车),偶尔用一次;微调学习:“去驾校系统学,考驾照”——适合自己买车,每天都要开,长期用。
实际应用中,很多Agents会结合这三种方法:比如先用微调学习掌握核心工具(比如客户查询),再用检索式学习处理偶尔用的工具(比如查物流),最后用上下文学习测试新工具(比如新出的报销工具)。
七、动手做一个简单Agents:用LangChain+Gemini
讲了这么多理论,不如动手试试——白皮书里用LangChain(一个开源的AI框架)和Gemini模型,做了一个“查橄榄球队+查体育场地址”的Agents。我们把这个过程简化,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哪怕你不懂编程,也能理解怎么搭一个Agents。
任务目标
用户问:“德州大学长角牛队上周橄榄球赛的对手是谁?对方球队的体育场地址在哪?”——Agents需要:
查“德州大学长角牛队上周的对手”(用SerpAPI,相当于Google搜索);查“对手球队的体育场地址”(用Google Places API);整理结果回复用户。
步骤拆解(不用写代码,看逻辑)
第一步:准备“工具”
我们需要两个工具:
搜索工具(SerpAPI):查橄榄球队的比赛信息;地点工具(Google Places API):查体育场地址。
首先要申请这两个API的“钥匙”(API Key)——就像你用APP需要登录一样,API Key是调用工具的凭证。
第二步:搭Agents的“大脑”和“指挥官”
用Gemini模型当“大脑”,用LangChain的“ReAct Agent”当“指挥官”(负责ReAct逻辑:想→做→看结果)。
LangChain已经帮我们写好了“指挥官”的代码,我们只需要告诉它:
用哪个模型(Gemini);用哪些工具(搜索工具、地点工具);用哪种思考逻辑(ReAct)。
第三步:跑任务,看结果
用户输入问题:“德州大学长角牛队上周橄榄球赛的对手是谁?对方球队的体育场地址在哪?”;Agents(指挥官)开始工作:
思考:“我需要先查德州大学长角牛队上周的对手,应该用搜索工具”;行动:调用SerpAPI,搜索“Texas Longhorns football schedule last week”;观察:搜索结果返回“对手是佐治亚大学斗牛犬队(Georgia Bulldogs)”;思考:“现在需要查佐治亚大学斗牛犬队的体育场地址,应该用地点工具”;行动:调用Google Places API,搜索“Georgia Bulldogs stadium address”;观察:API返回“桑福德体育场,地址:100 Sanford Dr, Athens, GA 30602, USA”;思考:“结果够了,可以整理回答用户”;
Agents回复用户:“德州大学长角牛队上周的对手是佐治亚大学斗牛犬队,对方的体育场是桑福德体育场,地址是100 Sanford Dr, Athens, GA 30602, USA。”
为什么这个例子重要?
这个简单的Agents,已经包含了核心组件:
模型(Gemini):做决策;工具(SerpAPI、Google Places):连接外部世界;编排层(LangChain ReAct Agent):管循环逻辑。
它证明了:普通人也能搭Agents——不用自己写复杂的编排层代码,用LangChain这样的框架,配好模型和工具,就能让Agents工作。
如果你想试试,网上有很多LangChain的教程,跟着做1-2小时就能搭出类似的Agents。
八、从“玩具”到“产品”:Vertex AI的生产级Agents
前面讲的LangChain例子,更像“玩具级”的Agents——适合个人或小团队测试。如果企业要做“生产级”的Agents(比如客服Agents、销售Agents),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怎么测试Agents的准确率?怎么处理大量用户同时用?怎么保证数据安全?怎么快速更新工具?
Google的Vertex AI平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它是“Agents的工厂”,提供从开发、测试到上线的全流程工具,让企业能快速做出稳定、安全的生产级Agents。
Vertex AI Agents的核心优势
“开箱即用”的工具库:不用自己找API、写Extension——Vertex AI里有现成的工具(比如Google Search、Google Maps、BigQuery数据库),直接选了就能用;可视化开发:不用写大量代码——用界面拖拖拽拽,就能定义Agents的目标(比如“处理客户咨询”)、工具(比如“查客户数据”“发邮件”)、步骤(比如“先问客户需求,再查数据,再回复”);测试和优化工具:能看Agents的“思考过程”——比如Agents为什么调用这个工具,哪里出错了,还能手动调整;还能统计准确率(比如“回答正确的比例”)、响应时间;安全和合规:企业最关心的——支持数据加密、权限控制(比如谁能改Agents、谁能看数据),符合GDPR、CCPA等法规;** scalability(可扩展性)**:能应对大量用户——比如双11时,客服Agents要同时接1000个用户咨询,Vertex AI能自动加服务器,不会卡。
生产级Agents的例子:企业客服Agents
用Vertex AI搭一个“电商客服Agents”,流程是:
定义目标:“处理用户的订单咨询、退货申请、物流查询”;选工具:
订单工具:查用户的订单状态(来自企业的BigQuery数据库);物流工具:查快递进度(调用第三方物流API);邮件工具:发退货申请确认邮件(调用Google Workspace API);
设逻辑:用ReAct架构——
用户问“我的订单怎么还没到?”→先查订单号→再查物流→再回复;用户问“想退货”→先查订单是否符合退货条件→再发退货链接→再发确认邮件;
测试:用“虚拟用户”测试——比如输入“订单123没到”,看Agents是否能正确查物流,回复是否准确;上线:把Agents集成到企业的客服APP里,用户打开APP就能聊;优化:看后台数据——比如“10%的用户说Agents没查到物流”,发现是物流API偶尔超时,加个“重试”逻辑;
——这样一个生产级的客服Agents,用Vertex AI不用从零写代码,几周就能上线,而且稳定、安全。
九、Agents的未来:从“单个助手”到“团队协作”
白皮书的最后,提到了Agents的未来——我们现在看到的Agents,大多是“单个助手”(比如查天气的Agents、订机票的Agents),但未来会是“多个Agents组队工作”,就像公司里不同部门的人合作完成项目。
比如“旅行规划Agents团队”:
需求分析Agents:负责问用户“旅行时间、预算、偏好(海滩/雪山)”;交通Agents:负责订机票、高铁票,查当地交通;住宿Agents:负责订酒店,对比价格和评分;景点Agents:负责推荐景点,买门票;美食Agents:负责推荐当地餐厅,订位;总结Agents:负责把交通、住宿、景点、美食整理成“旅行攻略”,发给用户。
这些Agents之间能互相传递信息——比如需求分析Agents把“用户预算5000元,7天,喜欢海滩”传给交通Agents和住宿Agents,交通Agents订好机票后,把“到达时间”传给住宿Agents,住宿Agents订离机场近的酒店。
未来,这样的“Agents团队”会出现在各个领域:
医疗:问诊Agents(问症状)+ 检查Agents(查检查报告)+ 用药Agents(推荐药物)+ 随访Agents(提醒复查);教育:学情分析Agents(查学生薄弱点)+ 备课Agents(做教案)+ 辅导Agents(讲课)+ 作业Agents(批作业);企业:销售Agents(找客户)+ 客服Agents(服务客户)+ 财务Agents(算提成)+ 库存Agents(查货);
而且Agents会更“聪明”——比如现在的Agents需要人告诉它“用哪个工具”,未来的Agents能自己发现新工具;现在的Agents只能处理明确的任务,未来的Agents能处理“模糊需求”(比如用户说“想放松一下”,Agents能推荐“周边短途游”“SPA”“看电影”等选项)。
当然,Agents的发展也会有挑战:比如“安全问题”(Agents被黑客利用调用恶意工具)、“责任问题”(Agents订错机票,谁负责)、“隐私问题”(Agents存了用户的身份证号,怎么保护)——这些都需要技术和法规一起解决。
十、总结:Agents不是“取代人”,而是“帮人做事”
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Agents到底是什么?它不是“比人聪明的AI”,而是“帮人省时间的工具集合”——就像洗衣机取代了手洗,微波炉取代了生火做饭,Agents取代的是“重复、繁琐的操作”,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
比如:
客服不用再反复查FAQ,Agents能自动回复常见问题,客服只需要处理复杂咨询;程序员不用再写重复的API调用代码,Agents能自动生成,程序员只需要做核心开发;普通人不用再花1小时查机票、订酒店,Agents能1分钟搞定,我们只需要享受旅行。
白皮书里有句话说得好:“构建复杂的Agents架构,需要迭代和实验——没有两个Agents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每个Agents都要适配具体的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不会有“万能的Agents”,而是“为每个需求定制的Agents”。
如果你是普通人,未来会用到更多Agents,它们会像水电一样融入生活,帮你解决各种小事;如果你是开发者,Agents会成为新的“编程范式”,让你用更少的代码做更强大的应用;如果你是企业,Agents会成为“降本增效的利器”,帮你提升效率、改善服务。
总之,Agents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它不是AI的“终点”,而是AI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