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复习别磨洋工!我朋友把手机锁起来,高效率才是关键

内容分享4天前发布
1 0 0

小林备考时总在朋友圈晒“学习打卡”:早上8点发“开始刷题”,晚上10点发“今日学习14小时”,配图是堆满习题册的书桌。可模考成绩出来,她却稳居倒数——直到有次我去她家,才发现她所谓的“学习”,是刷5分钟行测题,就拿起手机刷10分钟短视频,再对着错题本发会儿呆,美其名曰“思考错题”。

“我明明学了那么久,怎么就是没进步?”小林对着成绩单叹气时,上岸的学姐给她支了个招:“别跟时间较劲,跟专注度较劲——把手机锁起来,试试1小时不碰,比你熬3小时还管用。”没想到小林照做后,第一次模考就前进了20名,她笑着说:“原来我以前不是‘没时间’,是‘没专注’,像煮粥时总掀锅盖,粥永远煮不熟。”

实则公考复习就像种庄稼,你天天去田埂上晃悠,却不认真除草、浇水,庄稼肯定长不好;你专注地松一次土、浇一次水,比晃悠十次还管用。别被“学了多久”的表象骗了,真正能帮你上岸的,是“专注时学进去了多少”。

先看清“伪专注”的坑:你以为在学习,实则在“自我感动”

以前我备考时也踩过“伪专注”的坑:坐在书桌前,先花20分钟整理文具,再用10分钟给绿植浇水,翻开习题册没做两道,又想起“没给手机充电”——一上午过去,题没刷几道,却觉得“我好努力”,晚上还能心安理得地刷剧。

“磨洋工式学习”,比不学习还伤效率

小林最开始复习时,总爱做“无关紧要的事”:给错题本贴好看的贴纸,把行测题册按颜色分类,甚至花半小时选“最适合学习的笔”——这些事看起来“跟学习有关”,实则都是在逃避真正的难题。有次她跟我吐槽“数量关系太难”,我翻她的题册,发现数量关系部分几乎是新的,反而常识题册被翻得卷了边。学姐说:“伪专注的人,总爱做‘容易的事’来骗自己,列如反复刷会做的常识题,却不敢碰难的数量关系——就像跑步时总走平路,永远练不出耐力。”

后来小林逼自己“每天先做5道数量题”,就算花1小时也要做完,慢慢发现“数量题也没那么难”。她笑着说:“以前觉得‘整理文具’是努力,目前才知道‘啃下难题’才是真努力——伪专注就像泡沫,看着大,一戳就破。”

“手机刺客”最毁专注:刷10秒短视频,要花20分钟找回思路

小林以前学习时,手机就放在手边,美其名曰“查资料方便”,结果每隔5分钟就忍不住划开屏幕:“看看有没有消息”“刷个短视频放松下”“买杯奶茶奖励自己”——有次她统计了下,一上午刷手机的时间居然超过2小时,而且每次刷完,都要花好久才能重新进入做题状态。学姐给她算过一笔账:“刷10秒短视频,看似时间短,可你要从‘做题思路’切换到‘短视频’,再切回来,至少要20分钟——就像开车时频繁刹车、启动,不仅费油,还走不快。”

后来小林把手机放进收纳盒,锁起来放在客厅,学习时只带旧手机(只装刷题APP),结果第一次做到“连续2小时不碰手机”,刷完了一整套资料分析,正确率还比以前高了10%。“原来没手机干扰,我能这么专注!”她兴奋地跟我说。

提升专注度的3个小技巧,不用“意志力硬扛”

小林后来总结出3个“轻松专注”的方法,不用逼自己“必须学多久”,也不用跟手机“拼命”,反而能让专注度越来越高。

1.“手机物理隔离”:眼不见为净,比“靠毅力忍住”管用

小林试过“手机开专注模式”“把短视频APP卸载”,但都没用——只要手机在身边,总忍不住想点开。最后她索性把手机锁进收纳盒,放在客厅,学习时只带旧手机(提前下载好行测题、申论范文),连充电器都不带。“刚开始会有点‘没安全感’,总担心‘有人发消息’,但后来发现,真正重大的事,别人会打电话;不重大的消息,等学完再回也不迟。”她还在书桌前贴了张纸条:“手机在客厅,想刷先忍1小时,忍完奖励自己吃颗糖”——慢慢就养成了“不碰手机”的习惯。实则对抗手机干扰,最好的办法不是“靠意志力”,是“物理隔离”——就像减肥时把零食藏起来,眼不见为净,自然就不会想吃;把手机放远,自然就不会想刷。

2.“任务拆成‘一口能吃完’的小目标”:别让“大任务”吓退专注

以前小林总给自己定“今天刷20道数量题”的目标,结果一看“20道”就觉得难,磨磨蹭蹭半天做不完;后来她改成“先做3道数量题,做完休憩5分钟”,没想到3道题很快就做完了,接着又做了3道——不知不觉就完成了20道。学姐说:“专注就像吃饭,你不会端着一大碗饭直接往嘴里倒,而是一口一口吃;学习也一样,把大任务拆成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就‘奖励自己一口’,反而更容易专注。”小林还在错题本上画“小对勾”:每弄懂一道错题,就画一个,看着密密麻麻的对勾,比盯着“还剩10道题”的进度条,更有成就感——这种“小成就感”,能让专注度保持更久。

3.“5分钟启动法”:不想学的时候,先“骗自己学5分钟”

有次小林犯懒,坐在书桌前不想刷题,就想起学姐说的“5分钟启动法”:“不管多不想学,先学5分钟,5分钟后不想学就停。”结果她做了5道常识题后,觉得“再做5道也无妨”,最后居然学了1.5小时。“实则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学’,是‘没勇气开始’——就像冬天不想起床,只要坐起来穿件衣服,就不那么想躺回去了;学习也是,只要开始5分钟,就会慢慢进入状态。”小林还会给自己“找台阶下”:“如果5分钟后真的不想学,就去吃点零食、看会儿漫画,不用内疚——总比‘坐在书桌前磨洋工’强,至少没浪费时间。”

专注不是“一动不动”,是“学的时候全情投入”

小林目前每天学习5小时,比以前“熬8小时”还高效——由于这5小时里,她不碰手机、不做无关的事,全情投入刷题、整理错题;剩下的时间,她会去跑步、看综艺、跟朋友聊天,反而比以前更开心。

“以前觉得‘专注就是要坐一整天’,后来发现错了——专注是‘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开心玩’,就像手机‘专注模式’和‘娱乐模式’切换自如,而不是一直‘强制专注’,最后反而崩溃。”有次她模考进步了15名,奖励自己看了一整晚综艺,第二天学习时,专注度反而更高了。

实则公考复习的专注度,从来不是“靠硬扛”,是靠“找对方法”——把手机放远、把任务拆小、用5分钟启动,这些小技巧比“意志力”更管用。别再跟“学了多久”较劲,试着跟“专注了多久”较劲——你会发现,不用熬到凌晨,也能把知识点学扎实,还能留出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

毕竟,能上岸的人,从来不是“最能熬时间的人”,是“最会专注的人”。

公考复习别磨洋工!我朋友把手机锁起来,高效率才是关键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