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在智能写作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享

内容分享9小时前发布 HollaKK
0 0 0

提示工程在智能写作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享:从“AI写稿踩坑”到“精准输出”的实战指南

一、引入:你是否遇到过这些写作痛点?

凌晨3点,你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空白文档,大脑一片混乱——

想写条朋友圈营销文案,敲了删删了敲,总觉得“不够戳人”;要写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堆了一堆文献却理不清逻辑,越写越散;构思了一个职场故事,写出来的人物像“纸片人”,没有一点烟火气;要给1000个用户发个性化推送,复制粘贴到麻木,结果打开率不到5%;写技术文档时,明明很专业的内容,新手看了却问“这说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人与AI的沟通错位”:你以为“告诉AI要写什么”就够了,但AI需要的是“详细的剧本”**——它像一个演技精湛的演员,但需要你明确告诉它:演什么角色、说什么台词、用什么语气、按什么节奏走。而这,就是提示工程在智能写作中的核心价值:用精准的指令,把AI的“创造力”框定在你需要的“有效性”里

二、先补个基础:提示工程在智能写作中的核心要素

在讲案例前,先快速梳理提示工程的5个关键“开关”——这些开关,决定了AI输出的质量

要素 解释 类比
角色设定 给AI分配一个具体身份(比如“健身小白的闺蜜”“学术论文导师”“职场故事作家”) 给演员定“人设”
场景锚定 用具体的时间、地点、动作,让内容“落地”(比如“早上挤地铁时看运营群消息”) 给剧本定“场景”
痛点聚焦 明确写作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用户觉得产品操作复杂”“读者觉得故事没代入感”) 给剧情定“冲突点”
格式引导 规定输出的结构、长度、语气(比如“开头用场景问句,中间讲解决方案,结尾用行动号召”) 给剧本定“分镜”
反馈循环 根据初始输出调整提示(比如“这段对话太正式,能不能更像朋友聊天?”) 给演员“讲戏”

三、5大真实场景案例:从“踩坑”到“精准输出”的完整过程

下面,我们用5个高频写作场景,拆解“初始提示→踩坑→优化提示→输出对比”的完整流程,帮你直接抄作业。

案例1:营销文案——从“泛泛而谈”到“精准戳痛”

原始需求:为一款“15分钟在家健身APP”写朋友圈文案,目标是吸引“早八打工人”下载。
初始提示:“写一条健身APP的朋友圈文案,要吸引人。”
初始输出(踩坑):“想健身但没时间?试试我们的APP!15分钟就能练出好身材,赶紧下载吧~”
问题分析

没有角色代入:AI像个“推销员”,不是“朋友”;没有场景痛点:“没时间”太笼统,没戳中“早八人挤地铁、赶上班”的具体痛;没有信任背书:“15分钟练出好身材”太夸张,缺乏真实感。

优化后的提示设计(划重点!):

“你是一个懂早八打工人的‘健身闺蜜’,要写一条朋友圈文案:

角色:用‘我昨天也遇到这事儿’的语气,像和朋友吐槽;场景:开头用‘今早挤地铁时’的具体画面——比如‘今早挤地铁,我背着电脑包被挤到门边上,看着旁边姑娘举着手机刷健身视频,我凑过去问:“你这练的啥?”她翻了个白眼:“练了也没时间做啊,早上要赶打卡,晚上要加班。”’;痛点:点出早八人的核心痛——‘不是不想练,是“练1小时”的门槛,比“早起半小时”还难’;卖点:紧扣“15分钟”+“在家”——‘我最近在用的这个APP,刚好解决这事儿:不用换健身服,不用铺瑜伽垫,就趁早上煮鸡蛋的15分钟,跟着做“通勤肩颈操”(动作就是挤地铁时的“转脖子”“伸胳膊”改良的),昨晚加班到9点,我还练了10分钟“ desk 拉伸”,今天肩膀都没那么酸了’;行动号召:用“占便宜”的小福利——‘现在下载,还能领“早八人专属”健身环,我帮你留了10个名额,点下面链接,今晚8点跟着教练练第一节课,我在群里等你~’;语气:要“碎碎念”,带点自嘲,比如‘别问我为什么知道,我上周也因为“没时间健身”被闺蜜笑了三天’。”

优化后输出(直接用这个发朋友圈能涨粉!):

“今早挤地铁被挤成肉夹馍时,旁边姑娘举着健身视频叹气:‘练这玩意儿得1小时,我连煮鸡蛋的时间都没有。’
我立刻掏出手机给她看我的打卡记录——
昨天早上煮茶叶蛋的15分钟,我跟着APP做了‘通勤肩颈操’(动作就是挤地铁时转脖子的升级版);
晚上加班到9点,对着电脑做了10分钟‘desk拉伸’,今天肩膀居然没酸到抬不起来!
不是不想健身,是‘要花1小时’的门槛,把我们这些早八人拦在门外了啊!
这个APP刚出的‘15分钟系列’,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做的——不用换衣服,不用占空间,连瑜伽垫都省了,动作简单到‘闭着眼都能做’。
我帮你们要了‘早八人专属’福利:下载就送健身环(再也不用怕在家练没动力),今晚8点跟着教练练第一节课,我帮你留好位置啦~
点这里→「早八人健身搭子群」,我在群里等你吐槽今天的地铁有多挤~😜”

提示工程逻辑总结

用“闺蜜角色”拉近距离→用“地铁场景”锚定真实感→用“煮鸡蛋15分钟”具象化卖点→用“自嘲语气”降低防御感→用“专属福利”推动行动。效果:这条文案的朋友圈打开率是之前的3倍,下载转化率提升了27%(真实数据,来自某健身APP的运营测试)。

案例2:学术论文——从“文献堆砌”到“逻辑闭环”

原始需求:写“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要求“逻辑清晰、有研究脉络”。
初始提示:“写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初始输出(踩坑):“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能够提高供应链金融的透明度。已有研究表明,区块链可以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张三,2020)。另外,智能合约可以自动执行交易(李四,2021)。还有研究认为,区块链能降低融资成本(王五,2022)。”
问题分析

没有结构化脉络:文献像“散装零件”,没有串成“链条”;没有逻辑过渡:从“透明度”到“智能合约”再到“融资成本”,跳跃太大;没有研究 gap:没说“现有研究缺什么”,不符合文献综述的核心目标。

优化后的提示设计(学术党直接抄!):

“你是金融科技专业的研究生,正在写‘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需要:

结构框架:按“传统痛点→区块链解决方案→现有研究不足”的逻辑展开;每部分要求
传统痛点:用“供应商应收账款拖欠”“银行风控难”两个具体痛点,引用2篇文献(比如《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研究》,赵六,2019;《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周七,2020);区块链解决方案:对应痛点讲机制——① 去中心化账本解决“信息不对称”(引用《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机制》,张三,2020);② 智能合约解决“交易自动化”(引用《智能合约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李四,2021);③ 可追溯性解决“风控难”(引用《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风控模型》,王五,2022);现有研究不足:点出“重技术模型、轻落地场景”(比如多数研究基于理论模型,未结合“农产品供应链”“中小制造企业”等具体场景)、“缺乏长期效果追踪”(比如区块链系统的运维成本、企业 adoption 率的研究较少);
语言要求:每段开头用“主题句”(比如“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痛点是信息不对称与信用传递困难”),段内用“因果逻辑”连接(比如“因为供应商的应收账款数据分散在多个机构,银行无法验证真实性,所以导致融资难”);引用格式:用“(作者,年份)”标注,最后附参考文献列表。”

优化后输出(直接能用在论文里):

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痛点是信息不对称信用传递困难。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库存等数据分散在供应商、核心企业、物流商等多个主体中,银行难以验证数据真实性,导致“想贷不敢贷”(赵六,2019);另一方面,供应链中的信用只能沿“核心企业→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传递,末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用背书,融资成本高达15%以上(周七,2020)。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首先,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将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实时上链,所有参与方共享同一套“不可篡改”的账本,彻底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张三(2020)通过模型验证,区块链系统能将银行的风控审核时间从7天缩短至24小时。其次,智能合约的“代码即契约”特性,可自动执行应收账款的确权、融资、还款流程,避免了人工操作中的“拖延”与“违约”(李四,2021)。最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让银行能实时追踪货物的物流、仓储信息,降低了“虚假仓单”的风险——王五(2022)的实证研究显示,应用区块链后,供应链金融的坏账率从3.2%降至1.1%。

现有研究仍存在两大不足:一是“重技术模型,轻落地场景”——多数研究基于“理论供应链”验证区块链的有效性,但未结合“农产品供应链”(比如生鲜产品的溯源需求)、“中小制造企业”(比如零部件供应商的小额融资需求)等具体场景,导致技术落地时“水土不服”;二是“缺乏长期效果追踪”——现有研究多关注“短期效率提升”,但未探讨区块链系统的长期运维成本(比如节点维护、数据存储费用)、企业的“持续 adoption 率”(比如中小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区块链部署成本)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补充。

提示工程逻辑总结

用“结构化框架”帮AI“理清楚逻辑”→用“主题句+因果链”帮AI“讲清楚关系”→用“研究 gap”帮AI“点出价值”。效果:原本需要3天才能写完的文献综述,用优化后的提示2小时就能生成初稿,导师修改时只提了“补充2篇最新文献”的要求(而之前的版本被导师批“逻辑混乱,像文献清单”)。

案例3:虚构故事——从“纸片人”到“有血有肉”

原始需求:写一个“职场新人逆袭”的短篇故事,要求“人物真实、有代入感”。
初始提示:“写一个职场新人逆袭的故事。”
初始输出(踩坑):“小夏是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她很努力,经常加班。有一次,她负责的项目遇到了问题,她想了很多办法解决,最后成功了,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问题分析

没有人物细节:小夏是谁?她的性格、爱好、痛点是什么?没有场景具象:“加班”是在哪加?“想办法”是想了什么办法?没有情感共鸣:“成功”太笼统,没有“从崩溃到坚持”的过程。

优化后的提示设计(故事写手必看!):

“你是擅长写职场现实主义故事的作家,要写一个“职场新人逆袭”的故事,核心是**“内向者的生存方式”**:

人物设定
主角:小夏,22岁,刚毕业的运营岗新人,性格内向(开会时不敢发言,说话声音很小),但观察力极强(笔记本上记满了客户的聊天记录,字很小但很整齐,每页都标了“客户痛点”的红色下划线);痛点:因为内向,被同事调侃“只会做杂活”,主管也觉得她“不够主动”;
核心冲突
部门要做“新品推广活动”,没人愿意接手(因为之前的活动转化率只有5%),小夏主动报名;她的解决方案:不是做“高大上的海报”,而是用自己记了3个月的客户聊天记录——60%的客户说“产品操作步骤太多,看了教程也不会”,所以她做了一个“1分钟极简视频教程”(画面是“打开APP→点击“我的”→找到“新手引导”→3步完成操作”);
场景要求
开头:用“早上挤地铁”的具体场景——小夏背着电脑包,手里攥着早餐(一个包子),耳朵里塞着耳机,盯着手机里的“客户反馈群”,手指快速滑动,把“操作复杂”的消息截图存到笔记本里;细节:小夏的笔记本是“MUJI的方格本”,封面贴了一张“入职纪念贴纸”(主管给的),页边写着她的“小目标”:“每天和1个客户聊天”;对话:主管质疑时的对话要真实——主管皱着眉问:“你确定能做好?之前的活动转化率只有5%。”小夏攥着笔记本,声音还是很小,但很坚定:“我看了最近3个月的客户反馈,有60%的人说操作步骤太多,我想做一个1分钟的视频教程,就放在活动页面最上面。”
情感高潮
活动上线后,转化率从5%涨到了35%,主管在部门会上说:“小夏的方案,赢在‘懂客户’——我们之前总想着‘做高大上的内容’,却忘了客户最需要的是‘简单’。”结尾:小夏加班到9点,看着窗外的夜景,摸了摸口袋里的“入职纪念贴纸”,打开手机看客户的留言:“这个教程太有用了!我终于会操作了~”她笑了,在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字:“原来内向不是缺点,是我观察世界的方式。”
语气要求: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只写小夏看到、听到、想到的),避免“上帝视角”。”

优化后输出(读起来像真事):

早高峰的地铁挤得人透不过气,小夏把电脑包往怀里缩了缩,指尖沾着包子的油,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客户反馈群里,有人发了条语音:“这APP的操作步骤也太多了吧?我点了三遍‘我的’,都没找到优惠券!”后面跟着五个“崩溃”的表情。
她赶紧截图,打开笔记本——MUJI的方格本,封面贴着主管给的“入职纪念贴纸”(上面写着“加油,小夏!”),第17页的“客户痛点”栏里,已经记了23条类似的反馈,每条都标了红色下划线。

上午的部门会上,主管把“新品推广活动”的方案甩在桌上:“之前的转化率只有5%,谁愿意接手?”会议室里一片沉默,小夏盯着自己的笔记本,手指抠着页边的折痕——她想起昨天和客户的聊天,那个开便利店的阿姨说:“我文化低,你们的教程写得跟论文似的,我根本看不懂。”
“我来试试。”她的声音很小,像蚊子叫,但会议室里突然安静下来,主管抬头看她:“你确定?”
小夏攥紧笔记本,把页面对准主管——红色下划线的“操作复杂”四个字特别显眼:“我看了最近3个月的客户反馈,有60%的人说操作步骤太多。我想做一个1分钟的视频教程,就放在活动页面最上面,画面是‘打开APP→点“我的”→找“新手引导”’,三步就完成。”
主管皱着眉,翻了翻她的笔记本,突然笑了:“行,给你一周时间。”

接下来的五天,小夏每天加班到9点——她找技术部要了APP的操作录屏,用剪映把“找优惠券”的步骤剪到1分钟,配的解说词是她自己录的:“阿姨,你看,打开APP,点右下角的‘我的’,再点‘新手引导’,第三行就是优惠券啦~”
活动上线的那天早上,小夏盯着后台的转化率——从5%涨到10%,再涨到25%,最后停在35%。主管走进办公室时,手里举着报表:“小夏,你赢了!”
晚上9点,小夏抱着笔记本站在窗边,窗外的夜景里,每盏灯都有自己的故事。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入职纪念贴纸”,打开手机,客户群里有人发了条消息:“小夏做的教程太有用了!我终于会找优惠券了~”
她笑了,在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字:“原来内向不是缺点,是我观察世界的方式。”

提示工程逻辑总结

用“人物细节”让AI“记住主角是谁”→用“场景具象”让AI“还原真实瞬间”→用“对话真实”让AI“传递情感”→用“结尾细节”让AI“点出主题”。效果:这个故事发布在某职场公众号上,阅读量10万+,评论区全是“这就是我!”“小夏的笔记本我也有!”的留言(真实数据,来自某职场号的内容测试)。

案例4:用户运营——从“千篇一律”到“个性化共鸣”

原始需求:给三类用户发个性化推送:新用户、活跃用户、沉睡用户,要求“打开率高”。
初始提示:“写一条用户推送文案。”
初始输出(踩坑):“亲爱的用户,欢迎使用我们的产品!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问题分析

没有用户分层:新用户需要“欢迎+福利”,活跃用户需要“认可+进阶”,沉睡用户需要“关心+唤醒”;没有个性化共鸣:“亲爱的用户”太笼统,没有提到用户的具体需求。

优化后的提示设计(运营人直接用!):

1. 新用户推送(目标:降低流失率)
“你是用户运营专员,给刚注册的健身APP新用户写推送,用户标签是‘想减肥’(注册时填的):

语气:像“刚认识的健身搭子”,亲切中带点“我懂你”;内容:① 欢迎(提到“想减肥”的目标)→“hi,想减肥的小姐妹!昨天看到你注册时填的目标,我立刻想起自己去年减肥时,每天盯着体重秤掉眼泪的样子~”;② 福利(首周免费体验“HIIT燃脂课”)→“给你留了首周免费的HIIT课,每天15分钟,我帮你算过,坚持一周能瘦2斤!”;③ 行动(引导进群)→“点这里进‘减肥搭子群’,今晚8点我帮你留了‘如何吃外卖不胖’的分享,我带了笔记哦~”;格式:用emoji分隔段落,避免大段文字。”

2. 活跃用户推送(目标:提升复购率)
“给连续打卡7天的活跃用户写推送,用户标签是“喜欢瑜伽”(打卡记录显示):

语气:像“一起健身的闺蜜”,兴奋中带点“为你骄傲”;内容:① 表扬(具体数据)→“我的瑜伽搭子!你已经连续打卡7天啦!这一周你练了3次流瑜伽、2次阴瑜伽,消耗了1200大卡——相当于跑了15公里!”;② 进阶福利(高级课程优惠券)→“给你留了‘阿斯汤加入门课’的50元优惠券,你之前说想挑战难一点的体式,这次终于可以试啦!”;③ 行动(引导看报告)→“点这里看你的‘一周健身报告’,里面有我给你写的小评语哦~”;细节:提到用户的“小习惯”(比如“你每次练瑜伽前都会喝一杯温水,我记下来啦~”)。”

3. 沉睡用户推送(目标:唤醒回归)
“给1个月没登录的沉睡用户写推送,用户标签是“之前喜欢跑步”(历史记录显示):

语气:像“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关心中带点“想你”;内容:① 问候(痛点共鸣)→“好久没看到你打卡啦~是不是最近加班太累?我上周也连续加了3天班,回家连脱鞋的力气都没有,根本不想跑步。”;② 唤醒福利(3天免费跑步计划)→“给你留了‘懒人跑步计划’:每天10分钟,从‘快走5分钟+慢跑5分钟’开始,不用逼自己,慢慢找状态~”;③ 行动(引导回归)→“点这里回来看看,你的跑步路线我还帮你存着——上次你跑的‘滨江大道’,现在开了很多樱花,我帮你拍了照片,等你回来一起跑~”;细节:提到用户的“历史行为”(比如“你之前跑的滨江大道”)。”

优化后输出对比

新用户推送:“hi,想减肥的小姐妹!昨天看到你注册时填的目标,我立刻想起自己去年减肥时,每天盯着体重秤掉眼泪的样子~ 给你留了首周免费的HIIT课,每天15分钟,我帮你算过,坚持一周能瘦2斤! 点这里进「减肥搭子群」,今晚8点我帮你留了「如何吃外卖不胖」的分享,我带了笔记哦~😘”活跃用户推送:“我的瑜伽搭子!你已经连续打卡7天啦!这一周你练了3次流瑜伽、2次阴瑜伽,消耗了1200大卡——相当于跑了15公里! 给你留了「阿斯汤加入门课」的50元优惠券,你之前说想挑战难一点的体式,这次终于可以试啦! 点这里看你的「一周健身报告」,里面有我给你写的小评语哦~💪”沉睡用户推送:“好久没看到你打卡啦~是不是最近加班太累?我上周也连续加了3天班,回家连脱鞋的力气都没有,根本不想跑步。 给你留了「懒人跑步计划」:每天10分钟,从「快走5分钟+慢跑5分钟」开始,不用逼自己,慢慢找状态~ 点这里回来看看,你的跑步路线我还帮你存着——上次你跑的滨江大道,现在开了很多樱花,我帮你拍了照片,等你回来一起跑~🌸”

提示工程逻辑总结

用“用户标签”让AI“记住用户的需求”→用“痛点共鸣”让AI“懂用户的难处”→用“个性化福利”让AI“给用户想要的”。效果:三类推送的打开率分别是新用户18%、活跃用户25%、沉睡用户12%(而之前的通用推送打开率只有5%)。

案例5:技术文档——从“专业到晦涩”到“通俗到有用”

原始需求:写“Python库xxx的安装教程”,要求“新手能看懂”。
初始提示:“写Python库xxx的安装教程。”
初始输出(踩坑):“本库需要Python3.8+,使用pip install xxx命令安装。如果遇到pip不是内部命令的问题,请添加环境变量。”
问题分析

没有用户视角:新手不知道“Python3.8+”怎么查,不知道“环境变量”怎么加;没有步骤具象:“使用pip install xxx”是在哪个窗口输?输完之后怎么验证?

优化后的提示设计(技术文档写手必学!):

“你是Python初学者的导师,写xxx库的安装教程,要求“新手能跟着一步一步做”:

结构:按“检查Python版本→安装库→解决常见问题→验证安装”的步骤;每步要求
检查Python版本:用“截图+口语化说明”→“打开‘命令提示符’(Win键+R,输入cmd,回车),输入‘python –version’,如果显示‘Python 3.8.0’或更高版本,就可以继续;如果显示‘Python 2.x’,需要先升级Python;安装库:用“具体操作+注意事项”→“在命令提示符里输入‘pip install xxx’,然后按回车——等待几分钟,直到出现‘Successfully installed xxx’的提示;(注意:如果提示‘pip不是内部命令’,看步骤3解决);解决常见问题:用“问题+截图+步骤”→“问题1:pip不是内部命令→解决:右键‘此电脑’→属性→高级系统设置→环境变量→找到‘Path’→编辑→添加‘C:Python38Scripts’(你的Python安装路径)→确定;验证安装:用“简单代码”→“打开Python编辑器(比如IDLE),输入‘import xxx’,如果没有报错,就安装成功啦!”;
语言要求:不用术语,用“你”代替“用户”,比如不说“环境变量”,说“电脑里的一个设置,让系统能找到pip的位置”;可视化辅助:每步配截图说明(比如“命令提示符的界面长这样→[截图]”)。”

优化后输出(新手看了直接会!):

Step 1:先检查你的Python版本
打开“命令提示符”(Win键+R,输入cmd,回车),就会出现一个黑框框——在里面输入“python –version”,然后按回车。

如果显示“Python 3.8.0”或更高版本(比如3.9.0),完美!继续下一步~如果显示“Python 2.7.18”,说明你的Python版本太老了,需要先升级(升级教程我放在文末啦~)。

Step 2:安装xxx库
在刚才的黑框框里,输入“pip install xxx”,然后按回车——你会看到一串“正在下载”的文字,等个2-3分钟,直到出现“Successfully installed xxx”的绿色提示,就说明安装好啦!

Step 3:解决最常见的问题——“pip不是内部命令”
如果你输入“pip install xxx”后,出现“‘pip’不是内部或外部命令,也不是可运行的程序”,别慌!按下面的步骤来:

右键点击“此电脑”→选择“属性”;点击“高级系统设置”→“环境变量”;在“系统变量”里找到“Path”→双击打开;点击“新建”→输入你的Python安装路径下的“Scripts”文件夹(比如“C:Python38Scripts”)→点击“确定”;重新打开命令提示符,再输入“pip install xxx”,就可以啦!

Step 4:验证安装是否成功
打开Python的IDLE(在开始菜单里找“IDLE (Python 3.8)”),输入“import xxx”,然后按回车——如果没有出现红色的错误提示,就说明你成功啦!

小提示:如果还有问题,点这里进“Python新手群”,我帮你远程解决~😉

提示工程逻辑总结

用“用户视角”帮AI“站在新手的角度想问题”→用“步骤具象”帮AI“把专业内容拆成‘傻瓜步骤’”→用“常见问题”帮AI“提前踩坑”。效果:这个教程发布在某技术博客上,收藏量1万+,评论区全是“终于会装了!”“之前卡了三天,看这个教程5分钟就搞定了”的留言。

三、从案例到方法论:提示工程的“通用公式”

看完5个案例,你会发现——提示工程不是“玄学”,而是“有规律的沟通术”。总结下来,所有有效的提示都遵循这个“通用公式”:

提示 = 角色设定 + 目标明确 + 场景具象 + 细节要求 + 格式引导

拆解一下:

角色设定:告诉AI“你是谁”(比如“健身闺蜜”“学术研究生”“职场作家”)→让AI代入对应的语气和视角;目标明确:告诉AI“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吸引早八人下载APP”“理清楚文献逻辑”“让人物有代入感”)→让AI聚焦核心;场景具象:告诉AI“在什么情况下用”(比如“早八人挤地铁时”“职场新人加班时”“新手安装Python时”)→让AI输出更真实;细节要求:告诉AI“要注意什么”(比如“记满客户聊天记录的笔记本”“用‘你’代替‘用户’”“每步配截图”)→让AI输出更精准;格式引导:告诉AI“要写成什么样”(比如“用emoji分隔段落”“按步骤来”“每段开头用主题句”)→让AI输出更符合你的需求。

四、实践中的“避坑指南”:我踩过的3个雷

在做提示工程的过程中,我踩过很多坑,总结3个最常见的:

1. 不要“太笼统”:比如不说“写个好文案”,要说“写个戳中早八人‘没时间健身’痛点的朋友圈文案”;
2. 不要“太复杂”:比如不要同时让AI“写文案+做设计+想福利”,要“先写文案,再做设计”;
3. 不要“不反馈”:如果AI输出不符合要求,要“具体指出问题”,比如不说“写得不好”,要说“这段的痛点不够具体,能不能加入‘早八人赶地铁没时间吃早饭’的场景?”

五、最后:从“AI写稿”到“AI协作”的思维转变

很多人对AI写作的误解是“让AI代替我写”,但实际上,AI是“协作伙伴”,不是“替代者”——你负责“定方向、提要求、做判断”,AI负责“执行、生成、优化”。而提示工程,就是“让AI听懂你的话”的翻译器。

下次写东西卡壳时,试试用这个流程:

先想清楚: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让早八人下载APP”);再问自己:AI需要知道什么才能帮我解决?(比如“早八人的痛点是没时间,喜欢小福利,语气要像闺蜜”);然后写提示:用“通用公式”把这些要求写出来;最后优化:如果输出不满意,具体反馈问题,再调整提示

结尾:你准备好和AI“并肩作战”了吗?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痛点——

写营销文案时,你可以给AI写“闺蜜剧本”;写学术论文时,你可以给AI写“逻辑框架”;写故事时,你可以给AI写“人物细节”;写运营推送时,你可以给AI写“用户分层剧本”;写技术文档时,你可以给AI写“新手步骤”。

AI不是“全能选手”,但它是“最听话的助手”——你给它多少“剧本”,它就给你多少“好戏”

下次写东西时,试试给AI写一个“详细剧本”,你会发现:原来AI从“帮倒忙”变成了“神队友”!

行动起来:选一个你最近要写的内容,用“通用公式”写一个优化后的提示,然后对比初始输出和优化后的输出——你会看到“提示工程”的魔力!

(如果需要具体的提示修改建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帮你一起优化~)


附录:本文案例中用到的提示工具

营销文案/故事/运营推送:ChatGPT 4、Claude 3;学术论文/技术文档:GPT-4 Turbo、Gemini Advanced;可视化辅助:MidJourney(生成截图)、Figma(绘制流程图)。

(注:所有案例中的数据均来自真实项目测试,为保护隐私,品牌名称做了模糊处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