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进度控制全流程指南:从需求对齐到成果验收,架构师一步不漏
关键词:提示工程、需求对齐、多轮迭代、效果验证、成果验收、AI能力边界、提示原型
摘要:很多人觉得提示工程是“靠感觉试错”,但其实它像“教小朋友做手工的说明书设计”——有明确的流程和节奏。本文用“做奶茶”的生活比喻,拆解提示工程进度控制的全流程:从“问清楚用户要什么”(需求对齐)到“做第一杯原型”(提示原型),再到“尝一口调整甜度”(多轮迭代),最后“确认奶茶符合要求”(成果验收)。架构师能通过这套流程,把“模糊的AI需求”变成“可落地的精准提示”,避免反复返工,让AI真正“听懂指令”。
一、背景介绍:为什么提示工程需要“进度控制”?
1.1 你肯定遇到过的“提示坑”
先问你个问题:如果领导说“用AI写个产品介绍”,你会直接写提示“写一篇产品介绍”吗?
结果可能是——AI写了篇“高大上但没重点”的文案,领导说“要突出性价比”;你改提示“写一篇突出性价比的产品介绍”,AI又写得“太直白像促销”;领导再加“要符合目标用户(25-30岁白领)的语气”,你再改提示……反复折腾3次,才勉强达标。
这就是没做进度控制的提示工程:把“试错”当流程,导致“需求→提示→结果”全链路脱节。而进度控制的核心,就是把“模糊的需求”变成“可验证的步骤”,像搭积木一样,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1.2 目的和范围
目的:让提示工程从“靠感觉”变成“靠流程”,确保最终提示符合用户需求、AI能执行、效果可量化。范围:覆盖提示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从“用户提需求”到“提示正式上线”,包含5个核心环节:需求对齐→提示原型→多轮迭代→效果验证→成果验收。
1.3 预期读者
架构师:需要设计AI系统的整体流程,把控提示工程的节奏;提示工程师:想系统提升提示设计的效率,避免反复试错;AI产品经理:需要和技术团队对齐AI需求,看懂提示工程的进度;普通开发者:想入门提示工程,学会“用流程做提示”而不是“碰运气”。
1.4 术语表:用“做奶茶”理解核心概念
先把“专业词”翻译成“生活话”,保证你看完就忘不掉:
| 核心术语 | 生活比喻 | 专业定义 |
|---|---|---|
| 提示工程 | 写“奶茶订单条” | 通过设计精准的自然语言指令,让AI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 |
| 需求对齐 | 问清楚“要什么奶茶” | 将用户的模糊需求拆解成“AI能理解的具体要求”,同时确认AI的能力边界 |
| 提示原型 | 做“第一杯奶茶” | 根据需求对齐结果,设计的第一个可测试的提示版本 |
| 多轮迭代 | “尝一口调整甜度” | 根据测试结果,修改提示的内容、结构或逻辑,直到接近预期效果 |
| 效果验证 | “再尝一口确认” | 用量化指标(如准确率)和用户反馈,检查提示是否满足需求 |
| 成果验收 | “确认奶茶符合要求” | 最终确认提示的效果、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正式交付使用 |
二、核心流程:像“做奶茶”一样控制提示工程进度
2.1 故事引入:妈妈的“奶茶提示工程”
先看个生活中的“提示工程进度控制”案例:
妈妈让小明去楼下奶茶店买奶茶,流程是这样的:
需求对齐:妈妈问“小明,你要喝什么奶茶?”小明说“要珍珠奶茶,半糖,少冰,加芋圆”——这一步是“明确需求”;提示原型:妈妈写了张纸条“买珍珠奶茶,半糖,少冰,加芋圆”——这是“第一次提示”;第一轮测试:小明买回来了,但芋圆加的是“小芋圆”,妈妈想要“大芋圆”——测试没通过;多轮迭代:妈妈修改纸条“买珍珠奶茶,半糖,少冰,加大芋圆”——调整提示;效果验证:小明再去买,这次是大芋圆,妈妈尝了一口:“甜度刚好,冰量合适”——验证通过;成果验收:妈妈说“以后就按这个纸条买”——正式交付。
你看,这就是完整的提示工程进度控制!只不过对象是“小明”而不是“AI”,但逻辑完全一样:先明确需求,再试第一次,再调整,再确认,最后收尾。
2.2 核心流程拆解:5步让提示“精准命中需求”
下面用“做奶茶”的比喻,拆解提示工程的5个核心环节,每个环节都讲“怎么做”“为什么”“用例子”。
2.2.1 环节1:需求对齐——先问清楚“要什么奶茶”(地基!)
为什么要做?:如果需求没对齐,后面的提示再完美也没用——就像妈妈想要“大芋圆”,小明买了“小芋圆”,再好喝也不符合要求。
怎么做?:分2步——拆解用户需求+确认AI能力边界。
(1)第一步:拆解用户需求——从“模糊”到“具体”
用户的需求往往是模糊的,比如“做一个能解答数学题的AI”,你需要拆成3类具体需求:
功能需求:要解什么题?(小学四则运算/初中方程/高中函数);要输出什么?(答案+步骤+易错点);非功能需求:用什么语言?(孩子能懂的话/专业术语);响应时间?(1秒内/3秒内);约束条件:不能用什么?(不能用方程解小学题/不能出现错误答案)。
例子:把“做一个能解答数学题的AI”拆解成:
功能需求:解小学1-3年级四则运算题,输出“答案+分步讲解+易错点提醒”;非功能需求:用“二年级学生能懂的比喻”(比如“乘法像‘连加’”),响应时间≤2秒;约束条件:不能用“先乘除后加减”这样的专业术语,不能出现计算错误。
(2)第二步:确认AI能力边界——知道“AI能做什么”
AI不是“万能的”,比如ChatGPT不能实时查2024年的新闻,Claude不能生成超过10万 token 的文本。所以你需要问自己3个问题:
这个需求,AI能做到吗?(比如“解小学四则运算”——能;“预测明天的彩票号码”——不能);这个需求,AI能做好吗?(比如“用孩子的语言讲步骤”——需要提示设计;“直接输出答案”——很简单);这个需求,AI有什么限制?(比如“不能实时查最新数学题”——所以题要来自AI的训练数据)。
例子:解答小学四则运算的AI,能力边界是:
能做:解1-3年级的加减乘除(训练数据里有);能做好:用简单语言讲步骤(需要提示设计);限制:不能解超纲题(比如“5×5×5”——如果是3年级需求,可能允许,但1年级不行)。
(3)需求对齐的“验收标准”
完成需求对齐后,你要输出一份**《需求清单》**,包含:
功能需求(要做什么);非功能需求(要怎么做);约束条件(不能做什么);AI能力边界(能做/不能做)。
就像妈妈的“奶茶需求清单”:“珍珠奶茶,半糖,少冰,加大芋圆”——没有模糊的词。
2.2.2 环节2:提示原型设计——做“第一杯奶茶”(第一次尝试)
为什么要做?:需求对齐是“想”,提示原型是“做”——把需求变成AI能理解的“指令”,就像把“要大芋圆”写成“买珍珠奶茶,半糖,少冰,加大芋圆”的纸条。
怎么做?:用“3要素法”设计提示原型——角色定位+任务描述+输出要求。
(1)提示的“3要素”
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提示,都能拆成这3部分:
角色定位:告诉AI“你是谁”(比如“你是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任务描述:告诉AI“要做什么”(比如“解答下面的四则运算题”);输出要求:告诉AI“要怎么做”(比如“用孩子能懂的比喻讲步骤,加易错点提醒”)。
例子:基于“解答小学四则运算”的需求,提示原型可以是:
你是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任务是解答下面的四则运算题。要求:
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用“连加”“搭积木”这样的比喻讲步骤;
2. 指出这道题的易错点(比如“不要先加后乘”);
3. 最后给出答案,用“所以结果是XX哦~”结尾。
题目:3 + 5 × 2 = ?
(2)提示原型的“设计技巧”
用“用户的语言”:比如给孩子讲题,就用“连加”“搭积木”,不要用“运算顺序”;避免模糊词:比如“讲清楚步骤”不如“用2句话讲步骤,每句10个字以内”;加“约束条件”:比如“不能用专业术语”“不能出现错误答案”。
(3)提示原型的“验收标准”
完成提示原型后,你要检查:
有没有覆盖《需求清单》的所有点?(比如“用孩子的语言”“讲步骤”“易错点”);有没有符合AI的能力边界?(比如“不解超纲题”);有没有“模糊的词”?(比如“讲清楚”——改成“用2句话讲步骤”)。
2.2.3 环节3:多轮迭代测试——“尝一口调整甜度”(最关键的步骤)
为什么要做?:第一次做的奶茶,可能甜了、冰多了、芋圆小了——提示原型也一样,需要“试错→调整→再试错”,直到接近需求。
怎么做?:用“3步迭代法”——测试→分析问题→修改提示。
(1)第一步:做“第一轮测试”
用提示原型调用AI,看输出结果。比如上面的数学题提示,AI的输出可能是:
小朋友,我们来做这道题哦~首先,乘法像“连加”,5×2就是“5加5”,等于10~然后再加3,就是10+3=13~易错点是“不要先算3+5哦,那样就错啦~”所以结果是13哦~
(2)第二步:分析“测试问题”
把测试结果和《需求清单》对比,找出“不符合的点”。比如上面的输出:
符合:用了“连加”的比喻,讲了步骤,指出了易错点,结尾正确;可能的问题:“连加”的解释够不够?如果是1年级学生,可能需要更简单的说法(比如“5×2就是2个5放在一起”)。
(3)第三步:修改“提示原型”
根据问题,调整提示。比如上面的问题,修改后的提示是:
你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任务是解答下面的四则运算题。要求:
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用“2个5放在一起”“3个苹果加1个苹果”这样的**具体例子**讲步骤;
2. 指出这道题的易错点(比如“不要先加3和5哦”);
3. 最后给出答案,用“所以结果是XX呀~”结尾。
题目:3 + 5 × 2 = ?
(4)多轮迭代的“终止条件”
迭代到什么时候停止?——当测试结果满足《需求清单》的80%以上。比如:
功能需求:10道题对了9道(90%);非功能需求:用具体例子讲步骤(10次中有8次符合);约束条件:没有出现专业术语(10次中0次)。
2.2.4 环节4:效果验证——“再尝一口确认”(检查是否符合需求)
为什么要做?:迭代是“自己调”,验证是“别人查”——用量化指标和用户反馈,确认提示真的符合需求,就像妈妈尝一口奶茶,确认“甜度刚好”。
怎么做?:用“2类验证方法”——量化指标验证+用户反馈验证。
(1)第一类:量化指标验证(用数字说话)
选几个可衡量的指标,计算提示的效果。比如解答数学题的提示,指标可以是:
准确率:做对的题数/总题数×100%(比如10道题对了9道,准确率90%);步骤完整性:讲了所有步骤的题数/总题数×100%(比如10道题都讲了步骤,100%);语言适配性:用孩子语言的题数/总题数×100%(比如10道题有8道用了“具体例子”,80%)。
公式:
准确率 = 正确响应数总响应数×100%frac{正确响应数}{总响应数} imes 100\%总响应数正确响应数×100%
步骤完整性 = 完整讲步骤的响应数总响应数×100%frac{完整讲步骤的响应数}{总响应数} imes 100\%总响应数完整讲步骤的响应数×100%
(2)第二类:用户反馈验证(用真实用户说话)
找目标用户(比如二年级学生、数学老师)看提示的输出,问3个问题:
能看懂吗?(比如“连加”的比喻能理解吗?);符合需求吗?(比如“步骤讲清楚了吗?”);有什么改进建议?(比如“能不能加个‘小提醒’,比如‘要先算乘法哦~’”)。
(3)效果验证的“验收标准”
完成验证后,你要输出一份**《效果报告》**,包含:
量化指标的结果(比如准确率95%,步骤完整性100%);用户反馈的总结(比如“80%的学生能看懂步骤”);是否通过验证(比如“符合需求,可以进入成果验收”)。
2.2.5 环节5:成果验收——“确认奶茶符合要求”(收尾)
为什么要做?:效果验证是“检查”,成果验收是“最终确认”——确保提示不仅符合需求,还能稳定运行“可扩展”。
怎么做?:用“3项验收标准”——效果达标+稳定运行+可扩展。
(1)第一项:效果达标
确认《效果报告》中的指标都满足需求,比如:
准确率≥95%;用户满意度≥9分(10分制);没有违反约束条件(比如“没有用专业术语”)。
(2)第二项:稳定运行
测试提示的稳定性——比如用100道题测试,看AI的输出是否一致:
有没有“偶尔出错”的情况?(比如第1题做对,第50题做错);响应时间是否稳定?(比如都≤2秒)。
(3)第三项:可扩展
确认提示是否能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比如:
如果要加“解应用题”的需求,提示能不能修改?(比如把“四则运算题”改成“应用题”,保持“角色定位+任务描述+输出要求”的结构);如果要换AI模型(比如从ChatGPT换成Claude),提示能不能兼容?(比如不用模型专属的指令,比如“<|FunctionCallBegin|>”)。
(4)成果验收的“交付物”
完成验收后,你要输出:
最终提示:经过迭代和验证的提示文本;《提示使用手册》:包含提示的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比如“不要输入超纲题”);《维护计划》:未来如何迭代(比如“每季度收集用户反馈,调整一次提示”)。
2.3 核心流程的“文本示意图”
把上面的5个环节按顺序排列,就是提示工程进度控制的全流程:
需求对齐 → 提示原型设计 → 第一轮测试 → 分析问题 → 迭代修改 → 多轮测试 → 效果验证 → 成果验收
2.4 核心流程的“Mermaid流程图”
用Mermaid画出来,更直观:
三、项目实战:用Python实现“数学题提示工程”全流程
3.1 开发环境搭建
安装Python(3.8+);安装OpenAI库:;获取OpenAI API密钥(在OpenAI官网注册获取)。
pip install openai
3.2 源代码实现:从需求对齐到成果验收
(1)第一步:需求对齐——定义《需求清单》
# 需求清单:解答小学1-3年级四则运算题
requirements = {
"功能需求": "解小学1-3年级四则运算题,输出答案+分步讲解+易错点提醒",
"非功能需求": "用二年级学生能懂的比喻(比如“连加”“搭积木”),每步讲解不超过20字",
"约束条件": "不能用“先乘除后加减”这样的专业术语,不能出现计算错误",
"AI能力边界": "能解1-3年级的加减乘除(最多3位数),不能解超纲题(比如“5×5×5”)"
}
(2)第二步:提示原型设计——用“3要素法”写提示
def create_prompt_prototype(question):
prompt = f"""你是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任务是解答下面的四则运算题。要求:
1. 用“连加”“搭积木”这样的比喻讲步骤,每步不超过20字;
2. 指出易错点(比如“不要先加后乘”);
3. 最后用“所以结果是XX哦~”结尾。
题目:{question}
"""
return prompt
(3)第三步:多轮迭代测试——测试并修改提示
import openai
# 设置API密钥
openai.api_key = "你的API密钥"
# 测试问题
test_questions = [
"3 + 5 × 2 = ?",
"10 - 2 × 3 = ?",
"4 × 4 + 2 = ?"
]
# 第一轮测试:用原型提示
for q in test_questions:
prompt = create_prompt_prototype(q)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print(f"问题:{q}")
print(f"AI输出:{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 分析结果:比如“10 - 2 × 3 = ?”的输出可能是:
# “小朋友,先算2×3是“2加2加2”,等于6~然后用10减6,就是4~易错点是“不要先算10-2哦~”所以结果是4哦~”
# 没问题,但如果输出用了“运算顺序”,就需要迭代修改提示,比如把“用比喻”改成“必须用‘连加’‘搭积木’这样的具体例子,不能用‘运算顺序’”。
(4)第四步:效果验证——计算量化指标
# 模拟测试结果(10道题)
test_results = [
{"question": "3+5×2",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True},
{"question": "10-2×3",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True},
{"question": "4×4+2",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True},
{"question": "6÷2+1",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False}, # 用了专业术语
{"question": "5+3×4",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True},
{"question": "8-4×2",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True},
{"question": "2×5+3",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True},
{"question": "9÷3+2",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False}, # 用了专业术语
{"question": "7-2×3",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True},
{"question": "1×6+4", "correct": True, "steps_complete": True, "language_ok": True},
]
# 计算量化指标
total = len(test_results)
correct_count = sum(1 for r in test_results if r["correct"])
steps_complete_count = sum(1 for r in test_results if r["steps_complete"])
language_ok_count = sum(1 for r in test_results if r["language_ok"])
accuracy = (correct_count / total) * 100
steps_completeness = (steps_complete_count / total) * 100
language_adaptability = (language_ok_count / total) * 100
print(f"准确率:{accuracy}%") # 100%
print(f"步骤完整性:{steps_completeness}%") # 100%
print(f"语言适配性:{language_adaptability}%") # 80%
# 分析:语言适配性只有80%,因为有2道题用了专业术语,需要迭代修改提示,比如加“必须用‘连加’‘搭积木’这样的具体例子,不能用‘运算顺序’‘除法’这样的专业词”。
(5)第五步:成果验收——输出最终提示
# 迭代后的最终提示
def create_final_prompt(question):
prompt = f"""你是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任务是解答下面的四则运算题。要求:
1. 用“连加”“搭积木”这样的具体例子讲步骤,每步不超过20字,**不能用专业术语**(比如“运算顺序”“除法”);
2. 指出易错点(比如“不要先加后乘”);
3. 最后用“所以结果是XX哦~”结尾。
题目:{question}
"""
return prompt
# 测试最终提示:比如“9÷3+2=?”
final_prompt = create_final_prompt("9÷3+2=?")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final_prompt}]
)
print(f"最终输出:{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输出可能是:“小朋友,先算9÷3哦~就像“把9个苹果分成3份,每份3个”~等于3~然后加2,就是3+2=5~易错点是“不要先算3+2哦~”所以结果是5哦~”
# 符合需求!
四、实际应用场景:不同领域的提示工程进度控制
提示工程不是“数学题专属”,所有需要AI理解指令的场景都能用这套流程。下面举3个常见场景:
4.1 场景1:客服AI的提示工程
需求对齐:解答“快递查询”的问题,要求“用亲切的语气,2句话内讲清楚”,约束条件“不能说‘我不知道’”。
提示原型:“你是亲切的客服小姐姐,任务是解答快递查询的问题。要求:1. 用‘亲~’开头;2. 2句话内讲清楚;3. 不能说‘我不知道’。问题:我的快递到哪了?”
迭代:如果AI输出“亲~请提供你的快递单号,我帮你查~”——符合需求;如果输出“亲~你的快递在运输中,请耐心等待~”——没有要单号,需要迭代加“请提供快递单号”。
验证:用100个用户问题测试,看是否“亲切”“2句话内”“没说不知道”。
验收:确认准确率≥90%,用户满意度≥9分。
4.2 场景2:代码生成AI的提示工程
需求对齐:生成“符合PEP8规范的Python代码”,要求“加注释”,约束条件“不能用‘eval()’函数”。
提示原型:“你是资深Python工程师,任务是生成符合PEP8规范的Python代码。要求:1. 加函数注释和行注释;2. 不用‘eval()’函数。需求:写一个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函数。”
迭代:如果AI输出的代码用了“eval()”,需要迭代加“禁止用‘eval()’函数”;如果没有加注释,需要迭代加“每函数加 docstring,每步加行注释”。
验证:用flake8检查代码规范,看是否有“eval()”,看注释是否完整。
验收:确认代码规范≥95分,没有“eval()”,注释完整。
4.3 场景3:教育AI的提示工程
需求对齐:讲“牛顿第一定律”,要求“用‘推箱子’的比喻”,约束条件“不能用‘惯性’这样的专业术语”。
提示原型:“你是初中物理老师,任务是讲牛顿第一定律。要求:1. 用‘推箱子’的比喻;2. 不用‘惯性’这样的专业术语;3. 3句话内讲清楚。问题: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迭代:如果AI输出“推箱子时,你不用力,箱子就会停下来~”——符合需求;如果输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外力改变它~”——用了专业术语,需要迭代加“必须用‘推箱子’的比喻”。
验证:让10个初中生看输出,问“能听懂吗?”“比喻能理解吗?”。
验收:确认80%以上学生能听懂,没有专业术语。
五、工具和资源推荐:让进度控制更高效
5.1 提示设计工具
OpenAI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OpenAI官方的提示设计指南,包含大量例子和技巧(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Anthropic Claude Prompt Builder:Claude的提示设计工具,支持实时预览提示效果(https://www.anthropic.com/product);LangChain PromptTemplate:用代码生成提示的工具,支持“变量替换”(比如把“{question}”换成具体问题)(https://python.langchain.com/docs/modules/model_io/prompts/)。
5.2 测试和验证工具
PromptLayer:记录和分析提示的测试结果,支持“对比不同提示的效果”(https://promptlayer.com/);Hugging Face Evaluate:量化指标计算工具,支持“准确率”“召回率”等(https://huggingface.co/docs/evaluate/index);SurveyMonkey:收集用户反馈的工具,支持“设计问卷”“统计结果”(https://www.surveymonkey.com/)。
5.3 学习资源
书籍:《Prompt Engineering for Generative AI》(作者:David Chalmers)——系统讲解提示工程的流程和技巧;课程:Coursera的《Generative AI for Everyone》——包含提示工程的基础内容;博客:OpenAI的Blog(https://openai.com/blog/)——最新的提示工程案例和技巧。
六、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6.1 未来趋势
自动化提示工程:用AI生成提示(比如“用GPT-4生成解答数学题的提示”),减少人工试错;多模态提示:结合文字、图片、语音设计提示(比如“用图片+文字提示AI生成‘推箱子’的牛顿第一定律讲解”);实时自适应提示:根据用户反馈实时调整提示(比如“用户说‘听不懂比喻’,提示自动加‘更简单的例子’”)。
6.2 面临的挑战
AI能力的不确定性:不同AI模型对同一提示的响应不同(比如ChatGPT和Claude对“亲切语气”的理解不同);需求的动态变化:用户后来加了“解应用题”的需求,提示需要重新迭代;量化评估的难度:“语气亲切”“比喻恰当”这样的非功能需求,很难用数字量化(比如“亲切”怎么算?)。
七、总结:学到了什么?
用“做奶茶”的比喻再总结一遍核心流程:
需求对齐:先问清楚“要什么奶茶”(明确需求);提示原型:做“第一杯奶茶”(第一次尝试);迭代:尝一口调整甜度(试错→修改);验证:再尝一口确认(检查是否符合需求);验收:确认奶茶符合要求(收尾)。
提示工程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流程”——架构师的任务,就是把这套流程“落地”,让AI真正“听懂指令”。
八、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如果你要设计一个给老人用的天气提示AI,需求对齐时要注意什么?(提示:老人可能不喜欢“降水概率”这样的专业词,要换成“会不会下雨”);如果提示测试时AI总是用专业术语,你会怎么迭代?(提示:在提示里加“必须用‘连加’‘推箱子’这样的具体例子,不能用专业术语”);成果验收时,除了准确率,还能加什么指标?(提示:“响应时间”“用户满意度”“可扩展性”);如果需求变化了(比如要加“解应用题”的需求),你会怎么调整流程?(提示:回到“需求对齐”,修改《需求清单》,再迭代提示)。
九、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提示工程一定要写很长的提示吗?
A:不是,要“精准”而不是“长”。比如“买无糖牛奶”比“买牛奶”好,但不用写“买冷藏柜里的、生产日期在一周内的、配料表只有生牛乳的无糖纯牛奶”——如果需求没那么细的话。
Q2:多轮迭代要做多少次?
A:直到效果验证通过,比如准确率达到95%以上,用户满意度超过9分。一般3-5次迭代就能达标。
Q3:提示工程需要懂代码吗?
A:不需要,但懂代码能更高效(比如用Python调用API测试提示)。即使不懂代码,也能用水滴石穿的流程做好提示工程。
Q4:成果验收后,还需要维护吗?
A:需要,因为用户需求会变(比如要加“解应用题”),AI模型会更新(比如ChatGPT升级到GPT-5)。建议每季度收集一次用户反馈,调整一次提示。
十、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Prompt Engineering for Generative AI》——David Chalmers;OpenAI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Generative AI for Everyone》——Coursera课程;Hugging Face Evaluate文档:https://huggingface.co/docs/evaluate/index。
最后:提示工程的进度控制,本质是“把模糊的需求变成可落地的流程”——就像妈妈教小明买奶茶,每一步都“问清楚、做一遍、调一下、确认好”。架构师只要掌握这套流程,就能让AI从“不听话的小朋友”变成“能帮你做事的小帮手”。
下次做提示工程时,先想想“做奶茶”的流程——你会发现,一切都变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