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感知系统的第一个核心:感知模块 (Perception Module)
在具身感知系统中,**感知模块(Perception Module)**扮演着“感官”的角色,它是机器人理解和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这个模块的核心任务是收集和处理来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信息,将物理世界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机器人可以理解和利用的数字表示。
与传统的感知系统不同,具身感知中的感知模块并非被动地接收数据,而是与机器人的身体和行动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看”,更是在“触摸”、“聆听”和“移动”中感知。
感知模块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
一个具身感知系统的感知模块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构成:
1. 多模态传感器 (Multimodal Sensors)
这是感知模块的硬件基础。为了全面地理解环境,具身机器人需要像人类一样使用多种感官,因此其传感器配置远比传统机器人丰富。
视觉传感器: 摄像头(2D或3D)是获取环境信息最主要的工具。它们用于识别物体、判断其位置和形状、捕捉运动等。例如,通过双目摄像头或深度摄像头,机器人可以获得物体的三维空间信息。
触觉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通常安装在机器人的“皮肤”或“手”上,用于感知物体的压力、硬度、纹理、温度等。触觉反馈对于抓取和操作任务至关重要,能让机器人知道抓得太紧还是太松,或者物体是否光滑。
力/扭矩传感器: 安装在关节或末端执行器上,用于测量机器人与环境交互时的力和扭矩。这对于实现精准、柔顺的操作至关重要,比如在拧螺丝时判断阻力,或在与人协作时确保安全。
听觉传感器: 麦克风可以捕捉声音信息,帮助机器人定位声源、识别语音指令或环境中的异常声响(如警报声)。
其他传感器: 惯性测量单元(IMU)用于感知机器人的姿态和加速度;激光雷达(LiDAR)用于构建高精度的三维环境地图。
2. 数据融合与处理
感知模块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格式各异的数据进行融合。例如,它需要将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信息、触觉传感器测到的压力信息和力传感器测到的扭矩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特定物体或任务的完整“感知”。
特征提取: 通过各种算法(如深度学习),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特征。例如,从图像中识别出物体的边缘,从触觉数据中判断出物体的材质。
多模态融合: 利用融合算法,将不同来源的特征进行关联和整合,形成更全面、更鲁棒的感知。比如,将视觉识别出的“苹果”与触觉感知的“硬度”和“重量”信息结合起来,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这个苹果是否可以被安全地抓取。
3. 状态估计与环境建模
感知模块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对环境和机器人自身状态的动态模型。
环境建模: 实时更新周围环境的地图,识别和跟踪物体。这包括理解物体的位置、朝向、运动状态,甚至物理属性。
自我感知: 持续监控机器人自身的关节角度、速度、力和扭矩等状态,确保其能够安全、有效地执行任务。
具身感知的“身体”如何影响感知?
与传统感知不同的是,具身感知中的感知模块不是一个独立运作的系统。它与运动控制模块形成了紧密的反馈回路:
感知驱动行动: 感知模块提供的信息指导机器人如何行动。例如,它识别出需要抓取的物体后,将位置信息传递给运动控制模块。
行动反哺感知: 机器人的行动又会产生新的感知信息。例如,当机器人伸出手去触摸一个物体时,触觉传感器会立即反馈物体的硬度,这个新的信息又会反过来调整机器人的后续行动(如抓取的力度)。
这种“行动-感知”的循环是具身感知的精髓,它让机器人能够通过主动探索来获取更深层次的感知信息,从而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