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们还在用现金打车、排队买电影票;十年后,AI已经能帮你写起诉书、给工厂挑次品。
目前,国务院又甩出一张时间表:2027年七成终端得带脑子,2030年九成以上。
这不是提议,是KPI,写进政府和企业年终总结的那种。
我翻了翻文件,最扎眼的是“算力”俩字。
简单说,后来电费和服务器就是新土地和新机器。
三大运营商已经撸起袖子,在西北荒漠里盖机房,光缆像血管一样往全国插。
电费贵得离谱,微软去年光碳排放抵消就花了17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小国家GDP。
所以谁能把电用得省,谁就能躺着赚钱。
数据也被重新定义。
以前我们说“数据是石油”,目前更像菜市场——谁都能来摆摊。
你家小区便利店每天的可乐销量、你随手扫的3D户型图,都能明码标价挂到交易所。
政府把气象、地铁刷卡记录也摆出来,谁有本事洗成产品,钱就归谁。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已经在卖“脱敏买菜大数据”给连锁超市,一份十万起跳。
人才市场更直白。
会写代码不再稀奇,能把AI当实习生使唤才吃香。
数学好的应届生年薪百万不是段子,由于老板宁愿给股权也不想错过下一个张一鸣。
中小学课本里开始教“提示词工程”,小朋友写作文前先写prompt,家长群里天天吵架:到底该补奥数还是补AI思维。
钱从哪儿来?
国家把养老金、保险资金、甚至部分土地出让金都往AI池子里赶,亏了算国家的,赚了大家分。
第一批拿到钱的不是PPT公司,而是做芯片散热、做机房节能的小厂。
他们没上新闻,但订单已经排到三年后。
工厂是最先变样的地方。
我去绍兴看了一家纺织厂,原本四十个女工盯疵点,目前一台AI摄像头一秒扫完一匹布,瑕疵标得比老师傅还细。
老板把省下的工资拿去买了第二台摄像头,半年回本。
他说得实在:机器不会请假,也不会闹情绪。
更大的热闹在“智能体”。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数字员工,能自己订机票、写合同、做市场调研。
有人已经雇了五个智能体当助理,自己每天睡到十点,月底利润反而涨了三倍。
创业方向也简单:挑一个垂直场景,列如帮宠物医院管病历、帮民宿管差评,做出专用智能体就能收钱。
门槛不高,难的是想到别人还没想到的点。
国际那桌牌局更赤裸。
美国不让英伟达卖给我们最新显卡,我们就自己攒。
上海一家初创公司用国产14纳米工艺硬是拼出能跑大模型的卡,发热大点,但能用。
他们办公室贴着一句话: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
听着糙,管用。
写到这儿,我脑子里只剩一句话:
未来两三年,要么你手里有AI替你干活,要么你替AI打工。
没有中间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