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智能体: 10%是 AI,90%是软件工程

内容分享16小时前发布 AMNH680
0 5 0

最近一直在做企业智能体相关的规划和设计,也看了一些优秀的智能体样例,越看越觉得——真正高价值的智能体,实则更像是 AI 领域的 APP:用了 AI,但不全是 AI。今天在外网闲逛,刷到一张图,用冰山结构展示企业智能体:水面上 10% 是 AI,看得见、用得着,但水面下的 90% 是复杂的软件工程。看完很有共鸣,分享给大家:

企业级智能体: 10%是 AI,90%是软件工程

这个冰山有没有很太贴切^_^ 我们看到一个企业智能体“能说会做”,能输出回答、能执行操作,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在它“有多机智”这件事上,这只是表层的 10%。真正支撑它的,是水下那 90% 的工程能力:列如选哪个基础模型更适配业务场景?面对用户提问时,如何在多个系统间完成数据通信?知识库内容如何持续更新和校验?甚至一句简单的“帮我订个会议室”,背后都牵涉到调度日程服务、审批流、会议资源池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工程层的打通和稳定性,才是让智能体能“用得住”的关键。

许多 AI 项目实则不是“AI 不够强”,而是工程没兜住。模型可以很准,但只要系统设计不好,服务逻辑不清晰,用户体验依旧崩盘。所以落地一个企业级智能体,更像是在做一套复杂的软件系统,而不只是调用一个模型接口那么简单。

这张图来自我在 LinkedIn 上关注的一个 AI 博主,他分享的内容都挺高质量的,观点也常常能戳中落地场景的痛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围观下,挺值得关注的。基于原博主的论述,整理了智能体水下的模块内容:

企业级智能体: 10%是 AI,90%是软件工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5 条评论

  • 头像
    天山 读者

    我经常遇到一些事情,想用各种AI工具去完成,但总是不尽人意。不管用什么角色,问他总是抄的一些网页来应付我。总是模糊的,比如企业的一个场影。我接到一个订单。它应该要按照我的公司流程 去调度各个岗位去实现,我要的最终结果是订单全流程执行,钱到我公司的账。而这些就需要AI不只是说个方法而已,而时精准的安排当天的岗位的人,在什么时间完成该做的事,流程触发到每人环节,最终交付。最出具整个过程的日志。所以软件程序才是最复杂的。

    无记录
    回复
  • 头像
    地壳里的秘密 投稿者

    看得见、用得着AI只占10%,但水面下的 90% 是复杂的软件工程。

    无记录
    回复
  • 头像
    信心加糖心 读者

    有道理,我就是这么干的

    无记录
    回复
  • 头像
    中天装饰呆到深处自然萌 读者

    工程能力决定可用性

    无记录
    回复
  • 头像
    关你西红柿11_ 投稿者

    收藏了,感谢分享

    无记录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