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测试系统的稳定性(长时间运行)?

我经常被问到:“功能测试没问题,但系统跑久了就卡死、崩溃或内存泄漏,该怎么测?” 这就是典型的系统稳定性测试,也称为耐力测试

它的核心目的不是发现功能错误,而是揭露系统在持续长时间(如24小时、7天甚至更久)运行下,因资源累积、竞争条件、内存管理等问题导致的潜在缺陷

一、 稳定性测试的核心目标

在开始设计测试之前,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在找什么:

资源泄漏:最经典的“慢性病”。包括内存泄漏、句柄泄漏、数据库连接不释放等。表现为系统运行时间越长,可用资源越少,最终导致响应缓慢或崩溃。

性能衰减: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即使并发用户数不变,响应时间是否会变长,吞吐量是否会下降?

系统健壮性:在长时间压力下,服务是否会无响应、自动重启或出现核心组件崩溃?

数据一致性:长时间运行后,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否依然准确,有无出现脏数据、累计误差或事务不一致?

二、 稳定性测试策略与场景设计

不能简单地把功能测试用例跑一遍就完事。我们需要设计针对性的场景:

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基准负载 + 长时间运行)

场景:以系统日常的平均并发用户数(如50%的峰值负载)持续运行。脚本应模拟真实的、混合的用户操作,而不是单一的重复操作。

例如:对于一个电商系统,脚本应混合执行登录、浏览商品、搜索、下单、支付等操作,并保持7×24小时运行。

峰值负载冲击后保持

场景:先用峰值流量(如双11级别的流量)冲击系统一段时间(如30分钟),然后迅速回落到一个中等负载并长期保持。这能测试系统在经历压力后,能否“恢复”并稳定运行,而不是就此一蹶不振。

持续性后台任务

场景:针对系统后台的定时任务、批处理作业、数据同步服务等。确保这些任务在多次、循环执行后不会出错或积累问题。

例如:一个每5分钟执行一次的报表生成任务,在运行一周后,是否还能正常生成,且内容正确?

资源竞争与并发场景

场景:设计高并发的“抢购”、“秒杀”场景,但将其频率降低,长时间内随机触发。这有助于发现那些在短期高并发测试中不易复现的深层并发Bug。

三、 关键监控指标(这是重中之重!)

没有监控的稳定性测试就是“盲人摸象”。你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控体系:

系统资源层

内存
Memory Usage
(内存使用量)。重点关注趋势,如果曲线持续向上,不回落,极有可能是内存泄漏。在Linux下常用 
free -m

top
;Windows下用性能监视器。

CPU
CPU Utilization
(CPU使用率)。长时间下是否稳定,有无某个进程的CPU使用率异常飙高。

磁盘
Disk I/O
(磁盘读写)、
Disk Space
(磁盘空间)。日志、临时文件是否会写满磁盘?

网络
Network I/O
(网络带宽)。

应用与服务层

GC(垃圾回收)活动:对于Java/.NET等托管语言,监控GC频率和耗时。如果Full GC越来越频繁,是内存泄漏的强烈信号。

线程数:线程数量是否稳定,有无线程泄漏(持续创建不销毁)。

数据库连接数:连接池的使用情况,是否存在连接不释放。

服务响应时间 & 吞吐量:通过APM工具(如SkyWalking, Pinpoint)或性能测试工具(如JMeter的监听器)持续收集,观察其曲线是否平稳。

业务与日志层

错误日志:实时监控应用日志,关注 
ERROR

WARN
 级别的日志数量变化。

业务指标:如交易成功率。在测试过程中,应持续校验关键业务操作的成功率是否始终保持在100%(或可接受范围内)。

四、 测试执行与问题定位流程

环境准备:搭建与生产环境尽可能一致的测试环境(硬件、软件、网络配置)。

数据准备:准备充足、符合业务逻辑的测试数据。确保数据不会在测试中途耗尽。

部署监控:在测试开始前,启动所有监控工具和配置。

执行测试:启动自动化测试脚本,并让其长时间无人值守运行。

持续观察:定期(如每4小时)检查监控仪表盘和关键指标,记录任何异常趋势。

问题记录与定位

一旦发现崩溃或服务中断:立即保存现场(内存转储、日志、线程快照),然后重启服务恢复测试。

对于性能缓慢恶化:在测试结束后,收集整个周期的监控数据,对比开始和结束时的状态,使用Profiling工具(如JProfiler, VisualVM)分析内存堆转储,精确定位泄漏对象。

五、 常用工具栈推荐

性能测试与负载生成
JMeter

LoadRunner

Gatling

Locust

系统监控
Grafana
 + 
Prometheus
(云原生标配),
Zabbix

Nagios

应用性能监控(APM)
SkyWalking

Pinpoint

Arthas
(Java神器)。

内存分析
Eclipse MAT

JProfiler

VisualVM

六、 总结与最佳实践

自动化是前提:手动无法完成长时间的稳定性测试。

监控重于执行:测试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监控中洞察到了什么。

设定明确的成功标准:例如:“在72小时连续运行中,内存增长不超过20%,CPU使用率稳定在70%以下,无功能性失败,99.9%的请求响应时间在1秒内”。

与开发紧密协作:稳定性问题(尤其是内存泄漏)的定位和修复通常需要开发深度介入。

左移思维:在开发阶段就引入代码静态分析、单元测试来预防常见的资源泄漏问题。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