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eMMC/DDR核心系统详细测试方案】

内容分享3小时前发布
0 0 0

CPU/eMMC/DDR核心系统详细测试方案

文档信息

CPU/eMMC/DDR核心系统全链路验证方案(兼容JEDEC/ARM规范)|

适用场景 研发验证、量产质检、消费电子可靠性测试、工业控制设备验收、车载电子合规测试
核心硬件配置 1. CPU: – 消费级:ARM Cortex-A76(4核,2.2GHz)、Intel Core i5-12400(6核12线程,2.5GHz); – 工业级:ARM Cortex-A53(8核,1.5GHz,-40℃~85℃)、TI AM3352(Cortex-A8,1GHz); – 车载级:NVIDIA Jetson AGX Orin(Cortex-A78,12核,2.2GHz);2. eMMC: – 消费级:eMMC 5.1(容量128GB,接口速率400MB/s); – 工业级:eMMC 5.1(容量64GB,SLC模式,耐擦写10万次); – 车载级:eMMC 5.1(容量256GB,AEC-Q100认证);3. DDR: – 消费级:DDR4-3200(容量16GB,单通道,时序CL22); – 工业级:DDR4-2400(容量8GB,宽温,ECC纠错); – 车载级:LPDDR5-5533(容量32GB,低功耗,AEC-Q104认证)
系统核心参数 1. 总线架构:CPU与DDR(AXI4.0,带宽51.2GB/s)、CPU与eMMC(HS400+,带宽400MB/s);2. 供电规格:CPU核心电压0.8V~1.2V,DDR电压1.1V(DDR4)/1.05V(LPDDR5),eMMC电压3.3V/1.8V;3. 运行环境:Linux 5.15内核、Android 14、Windows 11 IoT;4. 安全特性:CPU硬件加密(AES-256)、eMMC安全擦除、DDR ECC错误修正

目录

测试目标(分层级、可量化)

测试依据与规范

测试环境搭建(硬件+软件+校准)

核心测试用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场景测试)

自动化测试方案

故障注入与根因分析

测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优化建议与最佳实践

测试报告输出规范

附录(工具脚本、时序图、环境示意图)

1. 测试目标(分层级、可量化)

1.1 单元级目标(CPU/eMMC/DDR独立测试)

CPU单元:

运算性能:Cortex-A76整数运算(Dhrystone)≥15000 DMIPS,浮点运算(Whetstone)≥3000 MFLOPS;稳定性:满负载(100%占用)72小时无宕机,温度≤85℃(消费级)/95℃(工业级);功耗:待机功耗≤50mW,满负载功耗≤15W(Cortex-A76);异常处理:指令错误注入时,CPU异常响应时间≤10μs,无系统崩溃。

eMMC单元:

性能:eMMC 5.1连续读写速度≥300MB/s(读)、≥150MB/s(写),随机4K读写≥15000 IOPS(读)、≥5000 IOPS(写);可靠性:1000次擦写循环后,性能衰减≤10%,SLC模式耐擦写≥10万次;安全:安全擦除时间≤10s/GB,数据恢复率0%,加密传输速率无衰减;兼容性:支持eMMC 4.5~5.1向下兼容,初始化时间≤500ms。

DDR单元:

性能:DDR4-3200带宽≥25.6GB/s,时序稳定性(CL22)误差≤5%;可靠性:72小时连续读写无位错误,ECC纠错率100%(单bit错误);信号:眼图眼高≥200mV,眼宽≥0.8UI,抖动≤15%UI;功耗:待机功耗≤100mW,满负载功耗≤3W(16GB DDR4)。

1.2 集成级目标(CPU与eMMC/DDR交互)

总线交互:CPU与DDR AXI4.0总线通信成功率100%,带宽利用率≥90%;CPU与eMMC HS400+接口响应时间≤1ms;

数据一致性:CPU读写DDR与eMMC数据一致性100%,10GB数据传输无校验错误;

协同性能:CPU+DDR+eMMC协同运行多任务时,系统响应时间≤200ms,无卡顿;

异常协同:DDR单bit错误时,CPU触发ECC修正时间≤1ms,eMMC读写不受影响;eMMC读写错误时,CPU错误处理时间≤5ms,DDR数据无丢失。

1.3 系统级与场景化目标

系统整体:

启动时间:冷启动≤10s,热启动≤3s,休眠唤醒≤500ms;稳定性:1000小时连续运行(模拟实际负载)无宕机,错误计数≤5次;功耗:系统待机功耗≤100mW(消费级)、≤200mW(工业级);

消费场景:

多媒体处理:4K视频编解码(H.265)流畅,CPU占用≤60%,DDR带宽占用≤40%;多任务并发:浏览器+视频+游戏同时运行,系统无卡顿,eMMC读写延迟≤10ms;

工业场景:

环境适应性:-40℃85℃温度范围、102000Hz振动下,72小时连续运行无异常;实时性:工业控制程序(周期1ms)响应时间波动≤50μs;

车载场景:

合规性:符合AEC-Q100/Q104认证要求,-40℃~125℃温度冲击下无硬件损坏;安全性:车载系统故障时,CPU紧急备份数据至eMMC时间≤100ms,数据完整性100%。

2. 测试依据与规范

规范类别 具体规范名称 核心参考内容
CPU规范 ARM Architecture Reference Manual(ARMv8-A) CPU指令集、异常处理、内存管理
Intel Architecture Instruction Set Extensions x86 CPU指令集、性能优化
AEC-Q100(车载CPU可靠性) 车载CPU温度、电压、可靠性要求
eMMC规范 JEDEC eMMC Standard(JESD84-B51) eMMC接口、性能、可靠性参数
JEDEC eMMC Security Specification eMMC加密、安全擦除、访问控制
DDR规范 JEDEC DDR4 Standard(JESD79-4) DDR4电气特性、时序、性能
JEDEC LPDDR5 Standard(JESD209-5) LPDDR5低功耗、时序、信号要求
AEC-Q104(车载DDR可靠性) 车载DDR温度、振动、EMC要求
系统规范 IEC 62443(工业系统安全) 工业核心系统可靠性、抗干扰
ISO 26262(车载功能安全) 车载核心系统功能安全要求

3. 测试环境搭建(硬件+软件+校准)

3.1 硬件环境(分模块详述)

设备类型 配置详情 核心作用
被测系统(DUT) 1. 核心板:CPU+eMMC+DDR集成模块(消费/工业/车载版本);2. 载板:提供供电接口、调试接口(JTAG/SWD)、扩展接口(USB/Ethernet);3. 供电系统:可调电源(0.8V5V,020A)、电源纹波测试仪;4. 负载模块:CPU负载生成器、DDR内存压力模块、eMMC读写负载板 提供核心测试对象,模拟实际系统运行环境
参考系统 1. 已知合格的核心板:ARM Cortex-A76+eMMC 5.1+DDR4-3200(行业标杆);2. 标准测试板:JEDEC认证DDR测试板、eMMC合规测试板 作为性能与可靠性基准,验证DUT是否达标
核心测试仪器 1. 示波器:Tektronix MDO3024(200MHz,4通道,差分探头);2. 逻辑分析仪:Keysight 16802A(136通道,500MHz);3. 频谱分析仪:Rohde & Schwarz FSV30(3GHz);4. 功耗测试仪:Keysight N6705B(高精度功率测量);5. 环境测试设备:ESPEC SH-661温湿度箱、Thermotron SE-1000振动测试仪;6. 故障注入器:National Instruments PXIe-6570(电压/信号故障注入);7. 内存测试仪:Advantest R3267(DDR全功能测试);8. 存储测试仪:Anritsu MT8821C(eMMC性能与可靠性测试) 完成信号完整性、功耗、环境适应性、故障注入等全维度测试
辅助工具 1. 调试器:ARM DSTREAM-ST(CPU内核调试);2. ESD发生器:Keysight ESD3000(静电防护测试);3. 热成像仪:FLIR E8(CPU/eMMC/DDR温度监测);4. 数据采集卡:NI PCIe-6363(实时数据采集) 辅助完成内核调试、温度监测、静电测试等专项任务

3.2 软件环境(通用+专属)

软件类型 具体配置
操作系统与驱动 1. 操作系统:Linux 5.15(带实时补丁)、Android 14、Windows 11 IoT Enterprise;2. 驱动:CPU内核驱动、eMMC驱动(支持HS400+)、DDR内存驱动(支持ECC);3. 固件:UEFI/BIOS(x86)、U-Boot(ARM),支持启动参数配置
性能测试软件 1. CPU测试:Dhrystone、Whetstone、Geekbench 6、Linpack;2. DDR测试:Memtest86+、Stream Benchmark、LMbench;3. eMMC测试:FIO、Iometer、CrystalDiskMark、JEDEC eMMC Test Tool;4. 系统测试:PCMark 10 IoT、Android Benchmark
可靠性与安全测试软件 1. 稳定性测试:StressTest、BurnInTest、Linux Stress-ng;2. 故障注入软件:Linux Fault Injection Framework、NI Fault Injection Toolkit;3. 安全测试:OpenSSL(加密性能)、eMMC Security Tool(安全擦除);4. 实时性测试:Linux RT_PREEMPT Test Suite、Cyclictest
自动化测试脚本 1. Python脚本:控制测试仪器、执行测试用例、数据统计分析;2. Shell脚本:Linux环境下批量执行性能测试、日志收集;3. C脚本:CPU底层指令测试、DDR时序校准;4. LabVIEW程序:整合硬件控制与测试流程,实现全自动化
校准工具 1. 仪器校准:Keysight IO Libraries Suite(示波器/频谱仪校准);2. DDR校准:JEDEC DDR Calibration Tool(时序与阻抗校准);3. eMMC校准:eMMC Parameter Calibration Tool(接口参数校准)

3.3 环境校准要求

仪器校准:测试前对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功耗测试仪等进行校准,校准证书有效期内,测量误差≤1%;

硬件校准:

DDR校准:通过专用工具校准时序参数(CL/RL/RAS等),误差≤5%,阻抗匹配90Ω±10%;eMMC校准:调整接口电压与时序,确保HS400+模式通信稳定,信号抖动≤10%UI;CPU供电校准:核心电压纹波≤50mV,负载变化±1A时电压波动≤±3%;

环境校准:

温湿度箱:温度波动≤±2℃,湿度波动≤±5%,极端温度(-40℃/125℃)稳定时间≤30分钟;振动测试仪:振动频率误差≤±5%,加速度误差≤±5%;EMC暗室:本底噪声≤5dBμV,无强电磁干扰;

软件校准:

测试软件版本统一,基准数据更新至最新行业标准;自动化脚本执行前,通过参考系统验证准确性,误差≤3%。

4. 核心测试用例(分层级覆盖)

4.1 单元测试用例(CPU/eMMC/DDR独立验证)

4.1.1 CPU单元测试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测试工具
CPU-001 运算性能测试 1. CPU核心板上电,运行Linux 5.15系统;2. 系统负载≤5%,温度25℃ 1. 执行Dhrystone测试,记录DMIPS值;2. 执行Whetstone测试,记录MFLOPS值;3. 执行Geekbench 6测试,记录单核/多核得分;4. 执行Linpack测试(1000次迭代),记录浮点运算速率;5. 更换消费/工业/车载CPU版本重复测试 1. Cortex-A76:≥15000 DMIPS,≥3000 MFLOPS;2. Core i5-12400:≥20000 DMIPS,≥10000 MFLOPS;3. Geekbench 6单核≥1800,多核≥6000;4. Linpack≥50 GFLOPS;5. 工业/车载版本性能衰减≤10%(对比消费级) 符合ARM/Intel架构性能规范 Dhrystone/Whetstone/Geekbench 6
CPU-002 稳定性与温度测试 1. CPU核心板上电,连接热成像仪与功耗测试仪;2. 配置CPU满负载运行(Stress-ng,所有核心100%占用) 1. 持续运行72小时,每小时记录CPU温度、功耗、系统状态;2. 测试不同环境温度下(0℃/25℃/50℃/85℃)的稳定性;3. 监测是否出现宕机、重启、指令错误等异常;4. 测试CPU降频机制(温度≥90℃时)是否正常触发 1. 72小时无宕机,错误计数≤1次;2. 消费级CPU温度≤85℃,工业级≤95℃,车载级≤125℃;3. 满负载功耗:Cortex-A76≤15W,Core i5-12400≤65W;4. 温度≥90℃时,CPU自动降频至80%,无系统崩溃;5. 环境温度变化时,性能波动≤5% 符合AEC-Q100/IEC工业温度规范 Stress-ng/热成像仪/功耗测试仪
CPU-003 异常处理与安全测试 1. CPU核心板上电,连接JTAG调试器;2. 运行Linux系统,开启内核异常监控 1. 注入指令错误(非法 opcode),记录CPU响应时间;2. 注入内存访问错误(越界访问),验证异常处理机制;3. 测试CPU硬件加密(AES-256)性能,记录加密速率;4. 测试CPU权限管理(用户态/内核态切换)安全性;5. 重复异常注入100次,记录系统恢复率 1. 异常响应时间≤10μs,生成完整异常日志;2. 内存访问错误时,CPU触发页错误,无系统崩溃;3. AES-256加密速率≥1Gbps,无性能衰减;4. 权限切换安全,用户态无法访问内核地址空间;5. 100次异常注入系统恢复率100% 符合ARMv8-A/Intel安全规范 JTAG调试器/OpenSSL/故障注入器
4.1.2 eMMC单元测试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测试工具
eMMC-001 性能测试(连续/随机读写) 1. eMMC通过转接板连接测试仪器,供电1.8V;2. 配置eMMC为HS400+模式,系统负载≤5% 1. 用FIO执行连续读写测试(块大小1GB),记录速率;2. 执行随机4K读写测试(QPS=32),记录IOPS;3. 测试不同文件大小(1KB/100MB/1GB)的读写性能;4. 测试eMMC缓存开启/关闭状态下的性能差异;5. 更换消费/工业/车载eMMC版本重复测试 1. 连续读≥300MB/s,连续写≥150MB/s;2. 随机4K读≥15000 IOPS,随机4K写≥5000 IOPS;3. 文件大小变化时,性能波动≤15%;4. 缓存开启后,随机写性能提升≥50%;5. 工业级SLC模式写性能≥80MB/s,耐擦写≥10万次 符合JEDEC eMMC 5.1性能规范 FIO/Iometer/Anritsu MT8821C
eMMC-002 可靠性与寿命测试 1. eMMC连接测试系统,初始化完成;2. 配置循环擦写测试环境 1. 执行循环擦写测试(每次擦写10GB数据),记录擦写次数;2. 每1000次擦写后,测试读写性能衰减情况;3. 测试高温(85℃)下的擦写寿命;4. 测试eMMC坏块管理机制,人工标记坏块后验证数据完整性;5. 执行72小时连续读写,记录错误率 1. 消费级eMMC擦写寿命≥3000次,工业级≥10万次;2. 1000次擦写后性能衰减≤10%,1万次≤30%;3. 高温下擦写寿命衰减≤20%(对比常温);4. 坏块管理机制自动隔离坏块,数据完整性100%;5. 72小时连续读写错误率≤10⁻¹² 符合JEDEC eMMC可靠性规范 eMMC Test Tool/温湿度箱
eMMC-003 安全与兼容性测试 1. eMMC正常初始化,连接安全测试工具;2. 支持eMMC 4.5~5.1协议版本 1. 执行安全擦除(SECURE ERASE)命令,记录时间;2. 测试数据恢复工具对擦除后数据的恢复能力;3. 测试eMMC加密功能(AES-128),记录加密速率;4. 连接eMMC 4.5主机,测试向下兼容性;5. 测试异常掉电时的数据保护能力(写操作中突然断电) 1. 安全擦除时间≤10s/GB,无残留数据;2. 数据恢复率0%,符合安全规范;3. 加密速率≥200MB/s,与非加密状态无差异;4. 向下兼容通信成功率100%,性能匹配主机规格;5. 异常掉电后,已写数据完整,未写数据无损坏 符合JEDEC eMMC安全规范 eMMC Security Tool/数据恢复软件
4.1.3 DDR单元测试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 测试工具
DDR-001 性能测试(带宽/IOPS) 1. DDR与CPU核心板正常连接,运行Linux 5.15系统;2. 系统负载≤5%,环境温度25℃;3. 配置DDR工作在额定频率(DDR4-3200/LPDDR5-5533) 1. 执行Stream Benchmark测试,记录Copy/Scale/Add/Triad带宽值;2. 用Memtest86+执行随机读写测试(4K/8K/64K块大小),记录IOPS;3. 运行LMbench测试内存访问时延(单位ns);4. 测试不同通道配置(单通道/双通道)的性能差异;5. 更换消费/工业/车载DDR版本重复测试,记录性能衰减 1. DDR4-3200(16GB单通道):Triad带宽≥25.6GB/s,4K随机读≥200000 IOPS;2. LPDDR5-5533(32GB双通道):Triad带宽≥44.2GB/s,4K随机读≥350000 IOPS;3. 内存访问时延≤80ns(DDR4)/≤50ns(LPDDR5);4. 双通道比单通道性能提升≥85%;5. 工业/车载版本性能衰减≤8%(对比消费级同规格) 符合JEDEC DDR4(JESD79-4)/LPDDR5(JESD209-5)性能规范 Stream Benchmark/Memtest86+/LMbench/Advantest R3267
DDR-002 可靠性与ECC纠错测试 1. DDR核心板上电,启用ECC纠错功能(工业/车载级);2. 连接故障注入器与内存测试仪,系统初始化正常;3. 配置72小时连续读写测试环境 1. 执行72小时连续读写测试(填充随机数据),每小时记录错误计数;2. 故障注入器注入单bit错误,记录ECC纠错时间与日志;3. 注入双bit错误,验证系统告警机制;4. 测试宽温环境(-40℃/85℃)下的可靠性,记录性能与错误率;5. 测试DDR刷新机制,低负载下持续12小时,验证数据保持能力 1. 常温72小时测试错误率≤10⁻¹⁵,无系统宕机;2. 单bit错误ECC纠错率100%,纠错时间≤1ms,不影响系统运行;3. 双bit错误时系统触发告警,生成完整错误日志,无崩溃;4. 宽温环境下错误率≤10⁻¹³,性能衰减≤10%;5. 12小时低负载数据保持完整,无丢失或篡改 符合AEC-Q104(车载)/工业级DDR可靠性要求,ECC功能符合JEDEC规范 Advantest R3267/故障注入器(NI PXIe-6570)/温湿度箱/内存监控工具
DDR-003 信号完整性测试 1. DDR与CPU连接链路完成阻抗匹配(90Ω±10%);2. 示波器连接DDR数据总线(DQ)与时钟线(CLK),探头校准完成;3. DDR工作在额定频率与电压 1. 捕获DDR读写过程中的信号眼图,测量眼高、眼宽、抖动参数;2. 测试不同频率(额定值的80%/100%/110%)下的信号质量;3. 测量时钟与数据的相位差(建立时间/保持时间);4. 测试多通道并发时的信号串扰(串扰值≤20mV);5. 更换长距离PCB链路(模拟实际应用)重复测试 1. 眼高≥200mV,眼宽≥0.8UI,抖动≤15%UI;2. 110%超频时,眼高≥180mV,眼宽≥0.7UI,无信号失真;3. 建立时间≥1.2ns,保持时间≥1.0ns,符合时序要求;4. 多通道串扰≤20mV,无数据传输错误;5. 长链路测试信号衰减≤30%,通信正常 符合JEDEC DDR信号完整性规范(JESD79-4 Clause 6),阻抗与时序参数在允许范围内 Tektronix MDO3024示波器(差分探头)/Keysight 16802A逻辑分析仪/阻抗测试仪
DDR-004 功耗与低负载测试 1. DDR核心板连接高精度功耗测试仪,供电稳定;2. 配置DDR低功耗模式(深度休眠/自刷新);3. 系统负载分别设置为0%(待机)、50%(中负载)、100%(满负载) 1. 测量不同负载下的DDR功耗(静态电流/动态电流);2. 测试深度休眠模式下的功耗与唤醒时间;3. 测试自刷新模式下(保持数据)的功耗;4. 模拟间歇负载(10%负载与休眠交替,周期10s),计算平均功耗;5. 对比消费/工业/车载版本的功耗差异 1. DDR4-3200(16GB):待机功耗≤100mW,满负载功耗≤3W;2. LPDDR5-5533(32GB):待机功耗≤50mW,满负载功耗≤4W;3. 深度休眠功耗≤10mW,唤醒时间≤100μs;4. 自刷新模式功耗≤20mW,数据保持正常;5. 车载版本低负载功耗比消费级高≤15%(因宽温设计) 符合JEDEC低功耗规范,功耗值在硬件设计额定范围内,唤醒性能满足系统要求 Keysight N6705B功耗测试仪/高精度电流表/休眠唤醒测试脚本
DDR-005 兼容性与异常处理测试 1. DDR与不同厂商CPU(ARM/Intel)连接,系统初始化完成;2. 配置DDR时序参数为极限值(CL/RL/RAS接近临界值);3. 开启系统内存异常监控日志 1. 测试DDR与ARM Cortex-A76/Intel Core i5-12400/NVIDIA Jetson AGX Orin的兼容性;2. 调整时序参数至临界值,执行24小时稳定性测试;3. 模拟DDR供电电压波动(±10%),测试通信稳定性;4. 注入内存地址越界访问,验证CPU异常处理;5. 测试DDR热插拔(支持热插拔的工业级)后的枚举与恢复 1. 与各厂商CPU兼容性100%,无初始化失败;2. 临界时序下24小时运行无错误,性能波动≤5%;3. 电压波动时通信正常,错误率≤10⁻¹⁴;4. 地址越界时CPU触发异常,生成日志,无系统崩溃;5. 工业级DDR热插拔后枚举时间≤500ms,恢复正常通信 符合多厂商CPU内存接口规范,异常处理机制符合ARMv8-A/Intel安全要求 JTAG调试器/内存时序配置工具/可调电源/系统日志分析工具

4.2 集成测试用例(CPU与eMMC/DDR交互验证)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含实操细节)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含量化依据) 测试工具 注意事项
INT-001 CPU与DDR总线交互测试(AXI4.0) 1. 核心系统配置:Cortex-A76+DDR4-3200(双通道),运行Linux 5.15;2. AXI4.0总线配置为51.2GB/s带宽,逻辑分析仪连接总线信号;3. 系统初始化完成,DDR内存映射正常,无硬件报错 1. 总线带宽测试:1. CPU执行内存块迁移(10GB数据从DDR低地址到高地址),逻辑分析仪记录总线传输速率;2. 运行多线程内存读写(8线程并发),测试总线多主设备仲裁性能;3. 对比单通道与双通道模式下的总线带宽差异;2. 时序一致性测试:1. 配置CPU读写DDR的时序参数(突发长度8/16),测量总线建立/保持时间;2. 逐步提升CPU访存频率(1.8GHz→2.2GHz→2.5GHz),记录总线时序误差;3. 异常交互测试:1. 注入总线数据错误(单bit翻转),验证CPU ECC协同纠错能力;2. 模拟DDR响应超时,记录CPU异常处理流程与恢复时间;4. 跨厂商兼容性:更换Intel Core i5-12400 CPU,重复上述测试,记录交互差异 1. 总线性能:1. 双通道AXI4.0总线带宽≥46GB/s(利用率≥90%),单通道≥24GB/s;2. 8线程并发时带宽衰减≤5%,总线仲裁无死锁;2. 时序特性:1. 建立时间≥1.5ns,保持时间≥1.2ns,时序误差≤5%;2. 2.5GHz访存时总线无信号失真,数据传输错误率≤10⁻¹⁴;3. 异常处理:1. 总线数据错误ECC纠错率100%,纠错耗时≤1ms;2. DDR超时后CPU恢复时间≤50ms,无系统崩溃;4. 兼容性:与Intel CPU交互带宽≥40GB/s,时序误差≤8%,无初始化失败 1. 符合ARM AXI4.0总线规范(ARM IHI 0022D),带宽利用率≥90%;2. 时序参数符合JEDEC与ARM联合规范,误差≤5%;3. 异常场景下系统恢复率100%,错误处理符合安全设计;4. 跨厂商CPU交互兼容性100%,性能衰减≤10% Keysight 16802A逻辑分析仪/Stream Benchmark/故障注入器(NI PXIe-6570)/时序测量工具 1. 总线测试前需完成AXI4.0时序校准,确保探头与总线阻抗匹配;2. 多线程测试需控制线程优先级,避免CPU资源抢占导致的带宽误判;3. 异常注入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直接触发硬件复位;4. 跨厂商测试前需重新配置内存控制器驱动,匹配CPU时序要求
INT-002 CPU与eMMC接口交互测试(HS400+) 1. 核心系统配置:Cortex-A53+eMMC 5.1(HS400+模式),工业级环境(25℃);2. eMMC初始化完成,分区正常(boot分区/数据分区);3. 示波器连接eMMC DATA线与CMD线,探头校准完成 1. 接口性能协同测试:1. CPU执行eMMC连续读写(10GB数据),记录读写速率与CPU占用率;2. 同时运行CPU计算任务(浮点运算)与eMMC读写,测试资源调度性能;3. 对比HS200与HS400+模式下的交互性能差异;2. 指令交互一致性测试:1. CPU发送eMMC控制指令(擦除/安全访问/休眠),示波器监控指令响应时间;2. 连续发送1000条指令,记录指令交互错误率;3. 异常交互测试:1. 模拟eMMC供电电压波动(±10%),测试CPU与eMMC通信稳定性;2. 写操作中触发异常掉电,验证CPU数据备份机制;3. 注入eMMC应答错误(NACK异常),记录CPU重试机制;4. 启动流程交互测试:1. 监测CPU从eMMC引导启动的完整流程(ROM→U-Boot→Kernel);2. 记录各阶段启动时间,验证eMMC boot分区访问优先级 1. 交互性能:1. HS400+模式下eMMC连续读≥300MB/s,CPU占用率≤20%;2. 协同任务时eMMC性能衰减≤5%,CPU计算性能衰减≤8%;3. HS400+比HS200性能提升≥90%;2. 指令交互:1. 控制指令响应时间≤1ms,1000条指令错误率0;2. 指令重试间隔≤100μs,重试3次内恢复正常;3. 异常处理:1. 电压波动时通信错误率≤10⁻⁶,无数据丢失;2. 掉电后CPU备份关键数据至DDR时间≤100ms,数据完整性100%;4. 启动流程:1. 从eMMC冷启动时间≤10s,boot分区访问优先级最高;2. 启动过程无卡滞,初始化成功率100% 1. 符合JEDEC eMMC HS400+接口规范(JESD84-B51 Clause 9),交互速率达标;2. 指令交互错误率≤10⁻⁶,响应时间≤1ms,满足实时性要求;3. 异常场景下数据完整性100%,系统恢复率100%;4. 启动流程符合U-Boot/UEFI启动规范,时间≤10s Tektronix MDO3024示波器/FIO/AXI总线分析仪/eMMC指令监控工具/可调电源 1. 接口测试需确保eMMC驱动支持HS400+模式,避免降速运行;2. 协同任务测试需通过系统监控工具隔离CPU与eMMC资源占用数据;3. 掉电测试需使用专用掉电模拟模块,避免硬件损坏;4. 启动时间记录需排除外设初始化耗时,仅统计eMMC相关阶段
INT-003 CPU+DDR+eMMC协同性能测试 1. 完整核心系统:Cortex-A76+DDR4-3200(16GB)+eMMC 5.1(128GB),消费级场景;2. 运行Android 14系统,后台服务正常启动(无冗余进程);3. 性能监控工具启动,实时采集CPU/DDR/eMMC负载数据 1. 多媒体协同测试:1. 播放4K H.265视频(60fps),同时执行eMMC 4K随机读写+DDR多线程访问;2. 记录CPU占用率、DDR带宽占用、eMMC IOPS及视频播放帧率;3. 持续3小时,监控系统稳定性;2. 多任务并发协同测试:1. 同时运行浏览器(10个标签页)+3D游戏+视频录制+文件备份(eMMC→USB);2. 每10分钟记录各组件性能数据,计算性能衰减比例;3. 测试系统响应时间(点击APP→界面加载完成);3. 数据迁移协同测试:1. 执行10GB数据从eMMC迁移至DDR缓存,再迁移至外部存储;2. 记录全程迁移时间,验证CPU数据调度效率;3. 监控迁移过程中各组件的资源冲突情况;4. 极限负载协同测试:1. 配置CPU 100%负载+DDR 90%带宽占用+eMMC满速读写;2. 持续运行24小时,记录系统错误计数与组件温度 1. 多媒体场景:1. 视频播放帧率稳定60fps,无卡顿/花屏;2. CPU占用≤70%,DDR带宽占用≤60%,eMMC 4K IOPS≥12000;3. 3小时无异常,组件温度≤75℃;2. 多任务场景:1. 各应用正常运行,无闪退;2. CPU/DDR/eMMC性能衰减均≤15%;3. 系统响应时间≤200ms;3. 数据迁移:1. 10GB数据迁移总时间≤30s,CPU调度延迟≤5ms;2. 迁移过程无数据冲突,数据完整性100%;4. 极限负载:1. 24小时运行无宕机,错误计数≤3次;2. 组件温度:CPU≤85℃,DDR≤70℃,eMMC≤65℃ 1. 符合消费电子多任务协同规范(GB/T 35570-2017),系统响应时间≤200ms;2. 极限负载下稳定性符合MTBF≥10000小时要求;3. 数据迁移完整性100%,调度效率≥95%;4. 多媒体场景性能衰减≤15%,满足用户体验要求 Android Benchmark/性能监控工具(PerfMon)/热成像仪/FIO/iPerf3 1. 协同测试需关闭系统节能模式,避免降频影响性能数据;2. 多任务测试需按实际用户习惯启动应用,避免极端负载组合;3. 数据迁移测试需确保外部存储带宽充足(≥500MB/s),避免成为瓶颈;4. 极限负载测试需做好散热措施,防止组件过热损坏
INT-004 异常协同处理测试(多组件联动) 1. 工业级核心系统:TI AM3352+工业级DDR4-2400(ECC)+工业级eMMC 5.1;2. 运行Linux实时补丁系统,工业控制程序(周期1ms)已启动;3. 故障注入器与系统监控工具连接正常,日志功能开启 1. DDR异常协同:1. 向DDR注入单bit错误,记录CPU ECC纠错过程及eMMC读写是否受影响;2. 注入DDR地址错误,验证CPU内存保护机制与工业程序响应;2. eMMC异常协同:1. 模拟eMMC读写错误(坏块触发),记录CPU错误处理流程及DDR数据备份情况;2. 触发eMMC休眠异常,测试CPU唤醒eMMC的重试机制;3. 总线异常协同:1. 注入AXI总线通信中断(100ms),测试CPU对DDR/eMMC的重连机制;2. 模拟总线数据冲突,验证仲裁优先级(工业程序数据优先);4. 多异常组合协同:1. 同时注入DDR单bit错误+eMMC读写错误,记录系统处理顺序与恢复时间;2. 重复组合异常测试100次,统计系统崩溃率 1. DDR异常:1. ECC纠错时间≤1ms,eMMC读写无中断,错误率0;2. 地址错误时CPU触发保护,工业程序响应延迟≤50μs;2. eMMC异常:1. 坏块触发后CPU切换存储地址,DDR备份数据完整,处理时间≤5ms;2. 休眠异常时CPU重试3次内唤醒eMMC,耗时≤100ms;3. 总线异常:1. 总线中断后重连时间≤50ms,工业程序数据无丢失;2. 总线冲突时工业程序数据优先传输,优先级机制有效;4. 组合异常:1. 系统按”DDR错误→eMMC错误”顺序处理,总恢复时间≤10ms;2. 100次测试崩溃率0,工业程序正常运行 1. 符合IEC 62443工业系统安全规范,异常恢复时间≤10ms;2. 工业程序响应延迟≤50μs,满足实时控制要求;3. 多异常场景下系统崩溃率0,数据完整性100%;4. 异常处理优先级符合工业控制逻辑,核心业务优先 JTAG调试器/故障注入器(NI PXIe-6570)/工业程序监控工具/系统日志分析仪 1. 异常测试需提前备份工业程序配置,避免测试导致程序损坏;2. 总线中断注入时间需精准控制,避免超过工业程序容错阈值;3. 组合异常测试需逐步增加复杂度,先单异常再双异常;4. 测试过程中实时监控工业程序输出,确保控制逻辑正确
INT-005 车载场景多组件集成测试(AEC-Q合规) 1. 车载核心系统:NVIDIA Jetson AGX Orin+LPDDR5-5533+车载eMMC 5.1(AEC-Q100);2. 温湿度箱设置车载极端温度(-40℃/125℃),振动测试仪开启10~2000Hz振动;3. 车载系统启动,自动驾驶辅助程序(ADAS)运行正常 1. 宽温振动协同测试:1. 在-40℃/125℃及振动环境下,运行ADAS程序+DDR/eMMC持续读写;2. 每小时记录各组件性能、温度及ADAS程序识别准确率;3. 持续72小时,监控系统稳定性;2. 安全协同测试:1. 模拟车载电源波动(9V~16V),测试CPU对DDR/eMMC的供电保护;2. 触发车载系统紧急故障,记录CPU将ADAS数据备份至eMMC的时间;3. 测试组件故障时的冗余切换(如DDR部分通道故障);3. 实时性协同测试:1. ADAS程序处理摄像头数据(1080P/30fps),同时执行eMMC日志写入+DDR数据缓存;2. 记录数据处理延迟,验证是否满足车载实时要求;4. 合规性验证:1. 按AEC-Q100/Q104标准执行温度冲击测试(-40℃→125℃,循环100次);2. 测试后验证各组件集成功能是否正常 1. 宽温振动场景:1. -40℃时系统性能衰减≤20%,125℃时≤25%;2. ADAS识别准确率≥99.5%,72小时无宕机;3. 组件温度在AEC-Q允许范围内;2. 安全协同:1. 电源波动时供电稳定,组件无异常掉电;2. 紧急数据备份时间≤100ms,数据完整性100%;3. DDR通道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冗余通道,切换时间≤1ms;3. 实时性:ADAS数据处理延迟≤33ms(满足30fps要求),无数据积压;4. 合规性:100次温度冲击后,集成功能正常,无硬件损坏 1. 符合AEC-Q100(车载CPU/eMMC)与AEC-Q104(车载DDR)规范;2. 车载实时性要求满足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延迟≤33ms;3. 宽温振动环境下MTBF≥20000小时;4. 紧急备份时间≤100ms,符合车载数据安全要求 ESPEC SH-661温湿度箱/Thermotron SE-1000振动测试仪/ADAS测试工具/车载电源模拟器 1. 车载测试需严格遵循AEC-Q标准的环境参数,确保测试合规性;2. ADAS程序测试需使用标准测试数据集,保证识别准确率统计有效;3. 温度冲击测试的升降温速率控制在5℃/min,模拟真实车载环境;4. 测试完成后需对组件进行外观检查,排除隐性硬件损伤

4.3 系统级测试用例(全系统功能与性能验证)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含实操细节)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含量化依据) 测试工具 注意事项
INT-001 CPU与DDR总线交互测试(AXI4.0) 1. 核心系统配置:Cortex-A76+DDR4-3200(双通道),运行Linux 5.15;2. AXI4.0总线配置为51.2GB/s带宽,逻辑分析仪连接总线信号;3. 系统初始化完成,DDR内存映射正常,无硬件报错 1. 总线带宽测试:1. CPU执行内存块迁移(10GB数据从DDR低地址到高地址),逻辑分析仪记录总线传输速率;2. 运行多线程内存读写(8线程并发),测试总线多主设备仲裁性能;3. 对比单通道与双通道模式下的总线带宽差异;2. 时序一致性测试:1. 配置CPU读写DDR的时序参数(突发长度8/16),测量总线建立/保持时间;2. 逐步提升CPU访存频率(1.8GHz→2.2GHz→2.5GHz),记录总线时序误差;3. 异常交互测试:1. 注入总线数据错误(单bit翻转),验证CPU ECC协同纠错能力;2. 模拟DDR响应超时,记录CPU异常处理流程与恢复时间;4. 跨厂商兼容性:更换Intel Core i5-12400 CPU,重复上述测试,记录交互差异 1. 总线性能:1. 双通道AXI4.0总线带宽≥46GB/s(利用率≥90%),单通道≥24GB/s;2. 8线程并发时带宽衰减≤5%,总线仲裁无死锁;2. 时序特性:1. 建立时间≥1.5ns,保持时间≥1.2ns,时序误差≤5%;2. 2.5GHz访存时总线无信号失真,数据传输错误率≤10⁻¹⁴;3. 异常处理:1. 总线数据错误ECC纠错率100%,纠错耗时≤1ms;2. DDR超时后CPU恢复时间≤50ms,无系统崩溃;4. 兼容性:与Intel CPU交互带宽≥40GB/s,时序误差≤8%,无初始化失败 1. 符合ARM AXI4.0总线规范(ARM IHI 0022D),带宽利用率≥90%;2. 时序参数符合JEDEC与ARM联合规范,误差≤5%;3. 异常场景下系统恢复率100%,错误处理符合安全设计;4. 跨厂商CPU交互兼容性100%,性能衰减≤10% Keysight 16802A逻辑分析仪/Stream Benchmark/故障注入器(NI PXIe-6570)/时序测量工具 1. 总线测试前需完成AXI4.0时序校准,确保探头与总线阻抗匹配;2. 多线程测试需控制线程优先级,避免CPU资源抢占导致的带宽误判;3. 异常注入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直接触发硬件复位;4. 跨厂商测试前需重新配置内存控制器驱动,匹配CPU时序要求
INT-002 CPU与eMMC接口交互测试(HS400+) 1. 核心系统配置:Cortex-A53+eMMC 5.1(HS400+模式),工业级环境(25℃);2. eMMC初始化完成,分区正常(boot分区/数据分区);3. 示波器连接eMMC DATA线与CMD线,探头校准完成 1. 接口性能协同测试:1. CPU执行eMMC连续读写(10GB数据),记录读写速率与CPU占用率;2. 同时运行CPU计算任务(浮点运算)与eMMC读写,测试资源调度性能;3. 对比HS200与HS400+模式下的交互性能差异;2. 指令交互一致性测试:1. CPU发送eMMC控制指令(擦除/安全访问/休眠),示波器监控指令响应时间;2. 连续发送1000条指令,记录指令交互错误率;3. 异常交互测试:1. 模拟eMMC供电电压波动(±10%),测试CPU与eMMC通信稳定性;2. 写操作中触发异常掉电,验证CPU数据备份机制;3. 注入eMMC应答错误(NACK异常),记录CPU重试机制;4. 启动流程交互测试:1. 监测CPU从eMMC引导启动的完整流程(ROM→U-Boot→Kernel);2. 记录各阶段启动时间,验证eMMC boot分区访问优先级 1. 交互性能:1. HS400+模式下eMMC连续读≥300MB/s,CPU占用率≤20%;2. 协同任务时eMMC性能衰减≤5%,CPU计算性能衰减≤8%;3. HS400+比HS200性能提升≥90%;2. 指令交互:1. 控制指令响应时间≤1ms,1000条指令错误率0;2. 指令重试间隔≤100μs,重试3次内恢复正常;3. 异常处理:1. 电压波动时通信错误率≤10⁻⁶,无数据丢失;2. 掉电后CPU备份关键数据至DDR时间≤100ms,数据完整性100%;4. 启动流程:1. 从eMMC冷启动时间≤10s,boot分区访问优先级最高;2. 启动过程无卡滞,初始化成功率100% 1. 符合JEDEC eMMC HS400+接口规范(JESD84-B51 Clause 9),交互速率达标;2. 指令交互错误率≤10⁻⁶,响应时间≤1ms,满足实时性要求;3. 异常场景下数据完整性100%,系统恢复率100%;4. 启动流程符合U-Boot/UEFI启动规范,时间≤10s Tektronix MDO3024示波器/FIO/AXI总线分析仪/eMMC指令监控工具/可调电源 1. 接口测试需确保eMMC驱动支持HS400+模式,避免降速运行;2. 协同任务测试需通过系统监控工具隔离CPU与eMMC资源占用数据;3. 掉电测试需使用专用掉电模拟模块,避免硬件损坏;4. 启动时间记录需排除外设初始化耗时,仅统计eMMC相关阶段
INT-003 CPU+DDR+eMMC协同性能测试 1. 完整核心系统:Cortex-A76+DDR4-3200(16GB)+eMMC 5.1(128GB),消费级场景;2. 运行Android 14系统,后台服务正常启动(无冗余进程);3. 性能监控工具启动,实时采集CPU/DDR/eMMC负载数据 1. 多媒体协同测试:1. 播放4K H.265视频(60fps),同时执行eMMC 4K随机读写+DDR多线程访问;2. 记录CPU占用率、DDR带宽占用、eMMC IOPS及视频播放帧率;3. 持续3小时,监控系统稳定性;2. 多任务并发协同测试:1. 同时运行浏览器(10个标签页)+3D游戏+视频录制+文件备份(eMMC→USB);2. 每10分钟记录各组件性能数据,计算性能衰减比例;3. 测试系统响应时间(点击APP→界面加载完成);3. 数据迁移协同测试:1. 执行10GB数据从eMMC迁移至DDR缓存,再迁移至外部存储;2. 记录全程迁移时间,验证CPU数据调度效率;3. 监控迁移过程中各组件的资源冲突情况;4. 极限负载协同测试:1. 配置CPU 100%负载+DDR 90%带宽占用+eMMC满速读写;2. 持续运行24小时,记录系统错误计数与组件温度 1. 多媒体场景:1. 视频播放帧率稳定60fps,无卡顿/花屏;2. CPU占用≤70%,DDR带宽占用≤60%,eMMC 4K IOPS≥12000;3. 3小时无异常,组件温度≤75℃;2. 多任务场景:1. 各应用正常运行,无闪退;2. CPU/DDR/eMMC性能衰减均≤15%;3. 系统响应时间≤200ms;3. 数据迁移:1. 10GB数据迁移总时间≤30s,CPU调度延迟≤5ms;2. 迁移过程无数据冲突,数据完整性100%;4. 极限负载:1. 24小时运行无宕机,错误计数≤3次;2. 组件温度:CPU≤85℃,DDR≤70℃,eMMC≤65℃ 1. 符合消费电子多任务协同规范(GB/T 35570-2017),系统响应时间≤200ms;2. 极限负载下稳定性符合MTBF≥10000小时要求;3. 数据迁移完整性100%,调度效率≥95%;4. 多媒体场景性能衰减≤15%,满足用户体验要求 Android Benchmark/性能监控工具(PerfMon)/热成像仪/FIO/iPerf3 1. 协同测试需关闭系统节能模式,避免降频影响性能数据;2. 多任务测试需按实际用户习惯启动应用,避免极端负载组合;3. 数据迁移测试需确保外部存储带宽充足(≥500MB/s),避免成为瓶颈;4. 极限负载测试需做好散热措施,防止组件过热损坏
INT-004 异常协同处理测试(多组件联动) 1. 工业级核心系统:TI AM3352+工业级DDR4-2400(ECC)+工业级eMMC 5.1;2. 运行Linux实时补丁系统,工业控制程序(周期1ms)已启动;3. 故障注入器与系统监控工具连接正常,日志功能开启 1. DDR异常协同:1. 向DDR注入单bit错误,记录CPU ECC纠错过程及eMMC读写是否受影响;2. 注入DDR地址错误,验证CPU内存保护机制与工业程序响应;2. eMMC异常协同:1. 模拟eMMC读写错误(坏块触发),记录CPU错误处理流程及DDR数据备份情况;2. 触发eMMC休眠异常,测试CPU唤醒eMMC的重试机制;3. 总线异常协同:1. 注入AXI总线通信中断(100ms),测试CPU对DDR/eMMC的重连机制;2. 模拟总线数据冲突,验证仲裁优先级(工业程序数据优先);4. 多异常组合协同:1. 同时注入DDR单bit错误+eMMC读写错误,记录系统处理顺序与恢复时间;2. 重复组合异常测试100次,统计系统崩溃率 1. DDR异常:1. ECC纠错时间≤1ms,eMMC读写无中断,错误率0;2. 地址错误时CPU触发保护,工业程序响应延迟≤50μs;2. eMMC异常:1. 坏块触发后CPU切换存储地址,DDR备份数据完整,处理时间≤5ms;2. 休眠异常时CPU重试3次内唤醒eMMC,耗时≤100ms;3. 总线异常:1. 总线中断后重连时间≤50ms,工业程序数据无丢失;2. 总线冲突时工业程序数据优先传输,优先级机制有效;4. 组合异常:1. 系统按”DDR错误→eMMC错误”顺序处理,总恢复时间≤10ms;2. 100次测试崩溃率0,工业程序正常运行 1. 符合IEC 62443工业系统安全规范,异常恢复时间≤10ms;2. 工业程序响应延迟≤50μs,满足实时控制要求;3. 多异常场景下系统崩溃率0,数据完整性100%;4. 异常处理优先级符合工业控制逻辑,核心业务优先 JTAG调试器/故障注入器(NI PXIe-6570)/工业程序监控工具/系统日志分析仪 1. 异常测试需提前备份工业程序配置,避免测试导致程序损坏;2. 总线中断注入时间需精准控制,避免超过工业程序容错阈值;3. 组合异常测试需逐步增加复杂度,先单异常再双异常;4. 测试过程中实时监控工业程序输出,确保控制逻辑正确
INT-005 车载场景多组件集成测试(AEC-Q合规) 1. 车载核心系统:NVIDIA Jetson AGX Orin+LPDDR5-5533+车载eMMC 5.1(AEC-Q100);2. 温湿度箱设置车载极端温度(-40℃/125℃),振动测试仪开启10~2000Hz振动;3. 车载系统启动,自动驾驶辅助程序(ADAS)运行正常 1. 宽温振动协同测试:1. 在-40℃/125℃及振动环境下,运行ADAS程序+DDR/eMMC持续读写;2. 每小时记录各组件性能、温度及ADAS程序识别准确率;3. 持续72小时,监控系统稳定性;2. 安全协同测试:1. 模拟车载电源波动(9V~16V),测试CPU对DDR/eMMC的供电保护;2. 触发车载系统紧急故障,记录CPU将ADAS数据备份至eMMC的时间;3. 测试组件故障时的冗余切换(如DDR部分通道故障);3. 实时性协同测试:1. ADAS程序处理摄像头数据(1080P/30fps),同时执行eMMC日志写入+DDR数据缓存;2. 记录数据处理延迟,验证是否满足车载实时要求;4. 合规性验证:1. 按AEC-Q100/Q104标准执行温度冲击测试(-40℃→125℃,循环100次);2. 测试后验证各组件集成功能是否正常 1. 宽温振动场景:1. -40℃时系统性能衰减≤20%,125℃时≤25%;2. ADAS识别准确率≥99.5%,72小时无宕机;3. 组件温度在AEC-Q允许范围内;2. 安全协同:1. 电源波动时供电稳定,组件无异常掉电;2. 紧急数据备份时间≤100ms,数据完整性100%;3. DDR通道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冗余通道,切换时间≤1ms;3. 实时性:ADAS数据处理延迟≤33ms(满足30fps要求),无数据积压;4. 合规性:100次温度冲击后,集成功能正常,无硬件损坏 1. 符合AEC-Q100(车载CPU/eMMC)与AEC-Q104(车载DDR)规范;2. 车载实时性要求满足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延迟≤33ms;3. 宽温振动环境下MTBF≥20000小时;4. 紧急备份时间≤100ms,符合车载数据安全要求 ESPEC SH-661温湿度箱/Thermotron SE-1000振动测试仪/ADAS测试工具/车载电源模拟器 1. 车载测试需严格遵循AEC-Q标准的环境参数,确保测试合规性;2. ADAS程序测试需使用标准测试数据集,保证识别准确率统计有效;3. 温度冲击测试的升降温速率控制在5℃/min,模拟真实车载环境;4. 测试完成后需对组件进行外观检查,排除隐性硬件损伤
用例ID 测试项目 前置条件 测试步骤(含实操细节) 预期结果 判定标准(含量化依据) 测试工具 注意事项
SYS-001 系统整体启动与休眠唤醒测试 1. 完整系统配置:按场景区分(消费级:Cortex-A76+DDR4+eMMC;工业级:TI AM3352+工业DDR+eMMC;车载级:Jetson AGX Orin+LPDDR5+车载eMMC);2. 安装对应操作系统(Android 14/Linux实时系统/车载OS);3. 系统供电稳定,无外接冗余设备 1. 启动性能测试:1. 冷启动:系统断电10分钟后上电,记录从上电到系统完全就绪(桌面加载完成/应用可运行)的时间;2. 热启动:系统正常运行时执行重启命令,记录重启耗时;3. 多次启动测试:连续冷启动/热启动各50次,记录启动成功率;2. 休眠唤醒测试:1. 触发系统休眠(消费级:按键休眠;工业级:远程指令;车载级:点火开关关闭),记录休眠进入时间与休眠功耗;2. 触发唤醒(对应休眠触发方式),记录唤醒时间与数据恢复情况;3. 循环休眠唤醒:执行100次休眠-唤醒循环,验证系统稳定性;3. 异常启动测试:1. 模拟供电不稳(上电瞬间电压波动±15%),测试启动成功率;2. 移除eMMC后上电,验证系统错误提示机制 1. 启动性能:1. 消费级冷启动≤10s,热启动≤3s;工业级冷启动≤15s,热启动≤5s;车载级冷启动≤20s(含车载OS自检);2. 50次启动成功率100%,无启动卡滞;2. 休眠唤醒:1. 消费级休眠进入时间≤1s,休眠功耗≤100mW,唤醒时间≤500ms;工业级休眠功耗≤200mW,唤醒时间≤1ms;车载级休眠功耗≤300mW,唤醒时间≤300ms;2. 唤醒后数据完整,应用可正常运行;3. 100次循环无宕机;3. 异常启动:1. 电压波动时启动成功率≥98%;2. 无eMMC时系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