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大模型十三:英伟达的CUDA为什么能垄断?中国如何破局?

内容分享2小时前发布 AN35_
0 1 0

本期是通俗易懂大模型第十二期,感谢大家持续关注。

最近,受中美GS战的影响,英伟达的日子不好过,4月17日英伟达跌近7%,市值蒸发1.3万亿元。英伟达CEO黄仁勋时隔三个月,于4月17日再次到访中国,与何立峰副总理会谈,明确表明希望继续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

通俗易懂大模型十三:英伟达的CUDA为什么能垄断?中国如何破局?

虽然受GS战影响,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但英伟达在当今世界在AI芯片领域依旧是当之无愧的龙头,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垄断地位。

对此许多人不清楚,为何英伟达这么牛,不就是一个显卡么,用别家的不行么?

针对这个问题,在第九期的时候,我们就重点讲了什么是CPU、GPU、算力,也提到了一下英伟达的CUDA软件生态构建了开发者护城河显卡,使得目前在市场上一家独大,本期我继续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详细讲一讲。

1、先说一下英伟达的CUDA是什么?

按照惯例先说一下官方解释:CUDA,英文全称为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中文直译为计算统一设备架构),是英伟达开发的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核心功能是让开发者通过GPU(显卡)进行通用计算,而不仅是图形渲染。

是不是有点不太理解,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解释一下:

实则,可以理解为,CUDA是英伟达为自家显卡设计的“任务分发助手”,通过任务拆分+并行执行的机制,将GPU的计算潜力释放到极致。CUDA让CPU(像指挥官)把大量重复计算任务拆解成小块,分发给GPU(像无数小工)并行处理,让它们同时开工,最终实现计算加速。

为了更便于大家理解,这里列举一个快递分拣场景的例子:

  • CPU 是快递分拣调度员,负责规划分拣路线、协调流程(复杂逻辑)。
  • GPU 是成百上千的分拣工人,每人处理一个小包裹(简单重复任务)。
  • CUDA 就是一套让调度员快速分配包裹、工人高效协作的操作系统。

通俗易懂大模型十三:英伟达的CUDA为什么能垄断?中国如何破局?

二、CUDA为何能垄断显卡市场?不用CUDA,用别家的产品不行么?

先说结论,CUDA的垄断 = 技术早熟 + 生态闭环 + 用户惯性。就像你明知微信有缺点,但周围人都在用,你也只能接着用。目前不用CUDA的替代方案要么性能打折,要么生态残缺,短期内无法动摇英伟达的垄断地位。

通俗易懂大模型十三:英伟达的CUDA为什么能垄断?中国如何破局?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缘由:

1、英伟达先发优势与构建的生态壁垒

英伟达2006年推出CUDA,比AMD和英特尔早布局十余年。早期通过免费工具包、高校合作培养开发者,形成庞大用户基础。

英伟达前后累计投入超百亿美元构建和优化用户生态,仅2023年就有400万开发者使用CUDA。这就使得开发者习惯了CUDA的编程工具和优化方案,就像用惯了微信后很难换成其他社交软件一样

2、英伟达将软件、硬件进行了深度绑定

英伟达显卡与CUDA工具链(如编译器、调试器)高度集成,CUDA只能运行在NVIDIA显卡上,而NVIDIA通过长期技术迭代,把显卡硬件设计得和CUDA软件完美配合。例如,RTX 4090显卡有16384个CUDA核心,专门为并行计算优化。也就是你要用我的显卡,必须用我的CUDA,用别家的不行。

并且,英伟达还将软硬件的性能优化到最佳,CUDA针对英伟达显卡进行了深度优化,让其他厂家难以复制也难以达到。这一点很厉害,不仅仅深度绑定,还将性能拉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别人看不惯英伟达的垄断,但又PK不过它。

3、由CUDA迁移到其他平台成本极高,形成开发者强依赖

目前CUDA的库(如cuDNN、cuBLAS)已经和主流AI框架(PyTorch、TensorFlow)深度集成,主流AI框架(如PyTorch)默认支持CUDA,如果一个AI公司用CUDA开发了模型,想换成其他平台需要重写代码、重新适配硬件,相当于把房子拆了重建,成本极高

这样对于用户来讲,只要前期用了英伟达的显卡,再想替换其他的厂商产品,前期的投入基本都白费了,得从头再来。

4、英伟达的竞争对手目前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基本没有成熟的替代方案

AMD的OpenCL虽然推出HIP方案,开源免费也支持多种显卡,但需开发者重写代码、编程复杂,且性能落后30%以上,远远不如CUDA。

第三方兼容方案远远还不够成熟,列如英国公司SpectralCompute开发的SCALE工具包,能让AMD显卡运行CUDA程序,但需要替换底层库,且目前仅支持部分应用。类似“翻译器”,虽然能用,但会让性能损失约20-30%。

英特尔、谷歌等公司想搞开源生态替代CUDA,但目前连技术标准都没定完。

这就像一群人说要造新手机系统挑战安卓,但连应用商店都没建好,现阶段这种局面,根本无法跟英伟达抗衡。

三、对于中国来讲未来挑战与机遇是什么?如何打破英伟达的垄断?

4月20日有一条新闻,说英伟达的GeForce RTX 5090D显卡对中国市场进行了出口管制,暂停该显卡在中国的销售。

通俗易懂大模型十三:英伟达的CUDA为什么能垄断?中国如何破局?

这对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是一种“算力卡脖子”行为,也就是中国想买,人家还不卖,这对于中国来讲面临着必定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第一,说一下面临的挑战:

  • CUDA生态已形成类似iOS的闭环体系,全球超过2000万开发者依赖其工具链(如cuDNN、TensorRT等),中国AI企业若另起炉灶需重构整个软件栈
  • 国产GPU(如华为昇腾、壁仞)虽在算力上能追赶,但驱动层与CUDA不兼容,软件生态难以在短时间内复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中国90%以上AI工程师仅掌握CUDA编程,底层硬件指令(如PTX)和异构计算开发能力稀缺,要打破英伟达的垄断,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通俗易懂大模型十三:英伟达的CUDA为什么能垄断?中国如何破局?

其次,再说一下中国的机遇:

正如美国前两年制裁华为一样,经过几年的努力,华为还是冲破了美国的围追堵截,这就应了一句话:凡是打不倒咱们中国人的,就必定会被有力的反击。显卡这一关信任也是一样的。

那具体如何逐步打破英伟达的垄断情况呢:

  • 底层技术搞创新,突破 CUDA 抽象层,就像 DeepSeek 团队通过 PTX 编程直接控制英伟达 GPU 的硬件指令,做到了比 CUDA 更细致的优化,给未来适配国产 GPU 攒下了技术方面的储备
  • 基于开源指令集构建AI芯片生态(如Wormhole系列),单卡算力达262T,性价比超英伟达A100芯片10倍。
  • 中国占全球AI芯片采购量25%,抓住国产替代政策风口,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扩大内需,支撑独立生态孵化。列如中国计划2025年前将政府采购中国产AI芯片比例提升至70%,倒逼生态完善。

通俗易懂大模型十三:英伟达的CUDA为什么能垄断?中国如何破局?

总结来看,CUDA的垄断源于技术先发优势+生态闭环+市场需求的三重叠加,短期内难以被颠覆。对于中国来讲,突破CUDA垄断需在 底层技术攻坚(如PTX级编程)、开源生态共建(RISC-V+AI)、政策市场协同 三方面发力。

尽管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CUDA,但信任通过差异化竞争(如低功耗场景优先突破)和算力基建“去英伟达化”,可能在5-10年内形成独立生态。

通俗易懂大模型十三:英伟达的CUDA为什么能垄断?中国如何破局?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1 条评论

  • 头像
    萤火虫的秘密 读者

    中国加油

    无记录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