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创新思维模式!提示工程架构师助力AI提示系统长期发展的创新思维模式策略》

内容分享1天前发布
0 0 0

从「写Prompt」到「建系统」:提示工程架构师的长期创新思维指南

一、引言:你是不是陷入了“Prompt陷阱”?

昨天和做AI产品的朋友聊天,他吐槽:“我最近快被Prompt搞疯了!”

原来他负责的智能客服系统,上线时用“请用亲切的语气回答用户问题”的Prompt,效果不错。可三个月后问题全来了:

老用户嫌回答太啰嗦,说“我都问过三次了,能不能直接说结果?”;售后问题需要结合订单数据,Prompt却“看不见”这些信息;新员工入职,想修改Prompt但没人知道“最初的逻辑是什么”。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以为“写好一个Prompt”就能搞定AI系统,却发现当业务从“单任务”变“多场景”、从“一次性”变“长期运营”时,孤立的Prompt根本撑不起局面

这篇文章,我不想教你“写更好的Prompt”——而是要帮你从“Prompt写手”升级为“提示工程架构师”:用系统思维设计能长期发展的AI提示系统。

我会结合5年AI产品落地经验,拆解5个支撑系统长期进化的创新思维,每个思维都有实战案例、可复制的方法,甚至代码示例。

读完这篇,你会明白:

为什么“任务导向”的Prompt撑不起长期系统?如何让Prompt“活”起来,自动适应用户需求?怎么用闭环迭代让提示系统越用越好?多模型协同的Prompt该怎么设计?如何让用户帮你一起优化系统?

二、准备工作:你需要这些“基础装备”

在开始之前,先确认你有以下“装备”——不是要求你成为专家,但至少要“会用”:

1. 技术栈/知识

基础提示工程能力:懂Zero-Shot、Few-Shot、Chain of Thought(CoT)、ReAct等常用技巧;大模型认知:熟悉至少一个主流模型(OpenAI GPT-4/3.5、Anthropic Claude 3、Google Gemini或开源LLaMA 3);系统思维:能理解“组件→模块→系统”的关系(比如知道“用户数据”“Prompt模板”“评估模块”如何协同);产品落地常识:了解AI产品从需求到迭代的基本流程(别只懂技术,要懂用户)。

2. 环境/工具

大模型API权限:能调用OpenAI、Anthropic等平台的API(或部署开源模型);代码能力:会用Python/JavaScript处理数据、生成模板(不用写复杂算法,但要能“串起流程”);原型工具:用Figma画系统流程图,或用FastAPI/Next.js搭简单原型(方便验证想法)。

三、核心策略:5个让系统“活”起来的创新思维

接下来是本文的核心——5个从“写Prompt”到“建系统”的思维跃迁。每个策略都有“痛点→定义→做法→案例”,确保你能“听懂、学会、用起来”。

策略一:从“任务导向”到“生态导向”——让Prompt融入业务系统

1. 你踩过这个坑吗?

很多人做Prompt的误区是**“为单个任务写Prompt”**:比如“写营销文案”就只关注“文案的语气”,“回答用户问题”就只关注“问题的准确性”。

但真实业务是一个生态

营销文案需要结合用户画像(比如“25岁女性,喜欢健身”)、商品库存(比如“这款奶茶只剩100杯”)、促销活动(比如“满20减5”);客服回答需要关联订单数据(比如“你的快递昨天已发出”)、历史对话(比如“你昨天问过同样的问题”)、知识库(比如“售后政策是7天无理由”)。

如果Prompt不融入这个生态,就会变成“信息孤岛”——能解决简单任务,但搞不定复杂场景。

2. 什么是“生态导向”?

把Prompt当成系统的“神经中枢”,连接业务的各个模块(用户数据、商品数据、知识库、其他AI模型),设计分层的Prompt结构,让每个层负责不同的功能,协同完成任务。

简单来说:不是“用Prompt解决一个问题”,而是“用Prompt串起所有解决问题的资源”。

3. 怎么做?实战案例:电商智能客服系统

我曾帮某电商设计智能客服系统,最初的Prompt是“请用亲切的语气回答用户问题”,结果准确率只有70%。后来我们重构了三层Prompt结构,准确率直接提升到92%。

(1)第一层:意图识别层——“听懂”用户的需求

负责从用户输入中提取核心意图和参数(比如“查订单”需要订单号)。
Prompt示例


用户输入:“我的快递怎么还没到?订单号是123456”  
请识别用户的核心意图,输出以下JSON格式(不要多余内容):  
{
  "intent": "查询订单物流",
  "parameters": {
    "order_id": "123456"
  }
}
(2)第二层:上下文关联层——“整合”所有信息

负责关联用户的历史对话和业务数据(比如订单状态、商品库存),生成“完整的上下文”。
Prompt示例


用户历史对话:“昨天问过订单123456的物流,当时说今天到”  
当前订单状态:“已发货,快递单号:789012,物流信息:2024-05-20 14:00 到达XX分拣中心”  
请将历史对话和订单状态整合,输出给响应层的上下文(简洁,不超过50字):  
(3)第三层:个性化响应层——“说对”用户的语言

负责根据用户偏好(比如“喜欢简洁”“讨厌客套话”)生成最终回答。
Prompt示例


上下文:“用户昨天查询过订单123456的物流,当前状态是已发货,快递单号789012,14:00到达XX分拣中心”  
用户偏好:“喜欢简洁回答,不用‘亲’‘哦’等词”  
请生成响应(不超过30字):  
4. 效果:从“信息孤岛”到“业务中枢”

这个系统上线后:

客服响应准确率从70%→92%;用户满意度从4.2分(5分制)→4.7分;人工客服的介入率从35%→10%。

关键原因:Prompt不再是孤立的“回答工具”,而是连接了“用户意图→业务数据→用户偏好”的中枢,能处理复杂的真实场景。

策略二:从“静态指令”到“动态自适应”——让Prompt随需求进化

1. 你踩过这个坑吗?

传统Prompt是**“写死的”**:比如“用幽默的语气回答用户问题”。但用户需求会变:

新用户需要详细解释,老用户需要简洁回答;年轻人喜欢网络用语(比如“绝了”“谁懂啊”),中年人喜欢正式语言;上午的用户可能急躁(要快),晚上的用户可能有耐心(要细)。

如果Prompt不变,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差——就像你穿去年的衣服,可能已经不合身了。

2. 什么是“动态自适应”?

用**“Prompt模板+变量注入”的方式,让Prompt根据用户数据、业务数据、模型反馈**动态调整。

变量可以是:

用户属性(年级、偏好、历史行为);业务状态(订单状态、商品库存);模型输出(比如“上次生成的回答太啰嗦,这次要短”)。

简单来说:不是“写一个固定的Prompt”,而是“写一个能自动变化的Prompt模板”。

3. 怎么做?实战案例:教育AI错题讲解系统

我曾帮某K12教育公司设计错题讲解系统,最初的Prompt是“讲解这道错题”,结果学生的订正率只有65%。后来我们用动态Prompt模板,订正率直接提升到85%。

(1)第一步:定义Prompt模板


{{变量名}}
表示可替换的部分,模板要覆盖“学生特征”“错题特征”“输出要求”三个维度:


针对{{年级}}学生,讲解{{错题类型}}错题(题目:{{题目内容}}),要求:  
1. 用{{讲解方式}}(比如“类比”“步骤分解”);  
2. 语言{{语气}}(比如“亲切”“专业”);  
3. 重点强调{{易错点}};  
4. 不超过{{字数限制}}字。  
(2)第二步:收集变量数据

变量来自学生信息系统错题分析系统

变量名 来源 示例值
年级 学生信息 初中二年级
错题类型 错题分析 概念混淆
题目内容 错题本 判断:勾股定理适用于所有三角形(√/×)
讲解方式 学生偏好设置 类比(比如楼梯的斜边)
语气 学生偏好设置 亲切
易错点 错题分析 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字数限制 学生注意力模型 300字
(3)第三步:注入变量生成最终Prompt

用代码将变量“填”进模板(以Python为例):


def generate_adaptive_prompt(student_info,错题_info):
    # 定义模板
    prompt_template = """
    针对{{年级}}学生,讲解{{错题类型}}错题(题目:{{题目内容}}),要求:  
    1. 用{{讲解方式}};  
    2. 语言{{语气}};  
    3. 重点强调{{易错点}};  
    4. 不超过{{字数限制}}字。  
    """
    # 提取变量(从学生信息和错题信息中获取)
    variables = {
        "年级": student_info["grade"],
        "错题类型": 错题_info["type"],
        "题目内容": 错题_info["content"],
        "讲解方式": student_info["preferred_explanation"],
        "语气": student_info["preferred_tone"],
        "易错点": 错题_info["易错_point"],
        "字数限制": student_info["max_words"]
    }
    # 替换模板中的变量
    final_prompt = prompt_template.format(**variables)
    return final_prompt

# 示例数据
student_info = {
    "grade": "初中二年级",
    "preferred_explanation": "类比(比如楼梯的斜边)",
    "preferred_tone": "亲切",
    "max_words": 300
}
错题_info = {
    "type": "概念混淆",
    "content": "判断:勾股定理适用于所有三角形(√/×)",
    "易错_point": "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

# 生成动态Prompt
adaptive_prompt = generate_adaptive_prompt(student_info,错题_info)
print(adaptive_prompt)

输出结果


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讲解概念混淆错题(题目:判断:勾股定理适用于所有三角形(√/×)),要求:  
1. 用类比(比如楼梯的斜边);  
2. 语言亲切;  
3. 重点强调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4. 不超过300字。  
4. 效果:从“一刀切”到“千人千面”

这个系统上线后:

学生订正率从65%→85%;家长好评率从50%→80%(因为讲解“符合孩子的学习阶段”);老师的批改时间减少了40%(不用再重复讲解相同的错题)。

关键原因:Prompt不再是“固定的指令”,而是“根据用户特征自动调整的工具”——就像“定制化衣服”,总能贴合用户的需求。

策略三:从“单向输出”到“闭环迭代”——让Prompt越用越好

1. 你踩过这个坑吗?

很多人做Prompt的流程是**“写Prompt→生成输出→结束”**:

不知道输出好不好(比如“这个会议纪要漏了关键决策吗?”);不知道哪里不好(比如“用户说回答不清晰,是Prompt的问题还是模型的问题?”);不知道怎么优化(比如“改了Prompt,但效果更差了,怎么办?”)。

结果就是Prompt越改越乱,无法长期提升——就像“闭着眼睛开车”,迟早会撞墙。

2. 什么是“闭环迭代”?

建立**“输入→输出→评估→优化”的闭环**:用可量化的指标评估Prompt的效果,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Prompt,让Prompt持续进化。

简单来说:不是“写完Prompt就不管了”,而是“用数据指导Prompt的优化”。

3. 怎么做?实战案例:企业AI会议纪要系统

我曾帮某企业设计会议纪要系统,最初的Prompt是“总结会议要点”,结果用户反馈“行动项不明确”“遗漏决策”。后来我们用闭环迭代,让系统越用越好。

(1)第一步:定义可量化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要具体、可测量,不能是“感觉好”“感觉不好”:

指标类型 指标描述 测量方法
准确性 纪要是否包含所有决策、行动项、责任人 用OCR识别会议记录,对比纪要内容,计算覆盖率
完整性 行动项是否包含截止日期、可量化成果 用正则表达式检查行动项(比如“5月30日前完成”)
用户满意度 用户对纪要的评分(1-5分) 产品内的评分组件
(2)第二步:初始Prompt与评估

初始Prompt


总结以下会议记录的要点,包括决策、行动项、责任人:  
{{会议记录内容}}

初始评估结果

准确性:80%(遗漏了1个决策);完整性:50%(只有2个行动项包含截止日期);用户满意度:4.0分。

(3)第三步:优化Prompt并重新评估

针对“完整性差”的问题,我们在Prompt中加入明确的完整性要求


总结以下会议记录的要点,要求:  
1. 决策:包含所有会议中达成的结论(比如“同意启动项目A”);  
2. 行动项:每个行动项需包含具体截止日期、可量化成果、责任人(比如“张三,5月30日前完成季度报告,包含3个核心数据”);  
3. 语言简洁,分点列出。  
{{会议记录内容}}

优化后评估结果

准确性:95%;完整性:90%;用户满意度:4.6分。

(4)第四步:持续迭代

每周收集用户反馈和评估数据,比如用户说“希望加入会议的核心分歧”,我们就再优化Prompt:


总结以下会议记录的要点,要求:  
1. 决策:包含所有会议中达成的结论;  
2. 行动项:每个行动项需包含截止日期、成果、责任人;  
3. 核心分歧:列出会议中未达成一致的问题及双方观点;  
4. 语言简洁,分点列出。  
{{会议记录内容}}
4. 效果:从“拍脑袋优化”到“用数据优化”

这个系统上线3个月后:

会议纪要的准确性从80%→98%;用户满意度从4.0分→4.8分;成为企业内部“使用率最高的AI工具”(每周使用次数超过1000次)。

关键原因:闭环迭代让Prompt的优化有了“方向”——不是“凭感觉改”,而是“用数据改”,所以能持续提升效果。

策略四:从“单一模型”到“多模型协同”——让Prompt处理复杂任务

1. 你踩过这个坑吗?

单一模型的能力是有限的

文本生成模型(比如GPT-4)不擅长图像识别;图像生成模型(比如DALL·E 3)不擅长文本总结;知识库模型(比如Pinecone)不擅长创意生成。

当任务需要多种能力时(比如“生成奶茶店海报+ slogan”),单一Prompt根本无法完成——就像“用菜刀剪头发”,不是不能用,但效果肯定差。

2. 什么是“多模型协同”?

设计**“多模型Prompt协作框架”**:让不同的模型(文本生成、图像生成、知识库检索等)通过Prompt配合,完成复杂任务。

简单来说:不是“用一个模型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用多个模型的特长解决问题”。

3. 怎么做?实战案例:设计AI创意生成系统

我曾帮某设计公司设计“夏季奶茶店海报生成系统”,需要完成三个任务:

生成海报图像(图像生成);生成slogan(文本生成);检索最新流行元素(知识库检索)。

我们用多模型协同框架,让三个模型“分工合作”,生成的海报转化率比传统设计工具高30%。

(1)第一步:拆分任务与分配模型
子任务 负责模型 核心需求
生成海报图像 DALL·E 3(图像) 符合夏季风格,包含核心元素
生成slogan GPT-4(文本) 突出“清凉”“健康”卖点
检索流行元素 Pinecone(知识库) 最近3个月的热门元素
(2)第二步:设计每个子任务的Prompt

子任务1(图像生成)Prompt


生成一张夏季奶茶店的海报,要求:  
1. 主色调:薄荷绿(#98FB98)和橙黄(#FFD700);  
2. 核心元素:带吸管的奶茶杯(杯身有波浪纹理)、漂浮的冰块、背景的椰子树(简化风格);  
3. 风格:小清新,线条圆润,无过多装饰;  
4. 布局:奶茶杯位于画面中心,冰块散落在周围,椰子树在背景右侧。  

子任务2(文本生成)Prompt


为上述海报写一句slogan,要求:  
1. 突出“清凉”和“健康”两个核心卖点;  
2. 语言口语化,不超过10个字;  
3. 符合夏季的氛围(比如用“冰”“凉”“鲜”等词)。  

子任务3(知识库检索)Prompt


查询最近3个月(2024年1-3月)流行的奶茶店海报元素,要求:  
1. 统计出现频率Top5的元素;  
2. 说明每个元素的使用场景(比如“水果切片:用于强调新鲜”);  
3. 排除已经在上述海报中使用的元素(奶茶杯、冰块、椰子树)。  
(3)第三步:设计协同流程

子任务3的Prompt检索流行元素(比如“青柠片”“波浪纹背景”“气泡元素”);将流行元素注入子任务1的Prompt(比如“添加青柠片元素,放在奶茶杯旁边”);用修改后的子任务1 Prompt生成海报;用子任务2 Prompt生成slogan(比如“冰鲜一口,夏走一半”);整合海报和slogan,输出最终结果。

(4)代码示例:串起多模型协同

以Python + OpenAI API为例,展示如何“串起”三个模型:


import openai
import pinecone

# 初始化API(替换为你的密钥)
openai.api_key = "your-openai-key"
pinecone.init(api_key="your-pinecone-key", environment="us-west1-gcp")
index = pinecone.Index("milk-tea-poster-elements")

def retrieve_trending_elements():
    """检索最近3个月的流行海报元素"""
    retrieval_prompt = """
    查询最近3个月(2024年1-3月)流行的奶茶店海报元素,要求:  
    1. 统计出现频率Top5的元素;  
    2. 说明每个元素的使用场景;  
    3. 排除已经在海报中使用的元素(奶茶杯、冰块、椰子树)。  
    """
    # 用GPT-4生成检索关键词(或直接用Prompt检索)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retrieval_prompt}]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def generate_poster_image(trending_elements):
    """生成带流行元素的海报"""
    image_prompt = f"""
    生成一张夏季奶茶店的海报,要求:  
    1. 主色调:薄荷绿(#98FB98)和橙黄(#FFD700);  
    2. 核心元素:带吸管的奶茶杯(杯身有波浪纹理)、漂浮的冰块、背景的椰子树(简化风格)、{trending_elements};  
    3. 风格:小清新,线条圆润,无过多装饰;  
    4. 布局:奶茶杯位于画面中心,冰块散落在周围,椰子树在背景右侧。  
    """
    # 用DALL·E 3生成图像
    response = openai.Image.create(
        model="dall-e-3",
        prompt=image_prompt,
        size="1024x1024",
        quality="standard",
        n=1,
    )
    return response.data[0].url

def generate_slogan():
    """生成slogan"""
    slogan_prompt = """
    为夏季奶茶店海报写一句slogan,要求:  
    1. 突出“清凉”和“健康”两个核心卖点;  
    2. 语言口语化,不超过10个字;  
    3. 符合夏季的氛围(比如用“冰”“凉”“鲜”等词)。  
    """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slogan_prompt}]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执行协同流程
if __name__ == "__main__":
    trending_elements = retrieve_trending_elements()
    poster_url = generate_poster_image(trending_elements)
    slogan = generate_slogan()
    
    print(f"流行元素:{trending_elements}")
    print(f"海报URL:{poster_url}")
    print(f"slogan:{slogan}")
4. 效果: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

这个系统生成的海报:

融入了最新的流行元素(比如青柠片、气泡),比传统设计更“潮”;slogan简洁有力,直接命中用户的“清凉”需求;转化率比传统设计工具高30%(奶茶店老板说“顾客看到海报就想进来买”)。

关键原因:多模型协同让系统“扬长补短”——用图像模型生成海报,用文本模型生成slogan,用知识库模型保证“流行”,所以能完成复杂的创意任务。

策略五:从“功能实现”到“用户共创”——让Prompt持续吸收创新

1. 你踩过这个坑吗?

很多AI系统的Prompt是**“设计师拍脑袋”写的**:

设计师觉得“幽默的语气好”,但用户觉得“太啰嗦”;设计师觉得“详细的步骤好”,但用户觉得“太复杂”;设计师更新Prompt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用户需求的变化。

结果就是系统“脱离用户”——上线时很惊艳,但三个月后就没人用了。

2. 什么是“用户共创”?

用户参与Prompt的设计、修改、优化,形成“用户生成Prompt→其他用户复用→反馈优化→平台推荐”的生态。

简单来说:不是“设计师写Prompt给用户用”,而是“用户写Prompt给用户用”。

3. 怎么做?实战案例:写作AI平台

我曾参与过一个写作AI平台的设计,最初的Prompt是“写一篇公众号文章”,结果用户使用率只有10%。后来我们引入用户共创,使用率直接提升到40%。

(1)第一步:设计用户共创功能

平台需要提供三个核心功能:

创建模板: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Prompt模板(比如“职场新人公众号文章”“美食探店点评”);修改模板:用户可以修改他人的模板(比如在“职场新人”模板中加入“真实案例”);反馈机制:用户可以给模板点赞、评论、收藏,平台根据数据推荐优质模板。

(2)第二步:示例用户创建的模板

以下是用户“小夏(职场博主,10万粉丝)”创建的模板:


模板名称:职场新人公众号文章  
模板ID:career-newbie-001  
创建者:小夏  
模板描述:帮助职场新人解决入职第一个月的焦虑,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亲切。  
Prompt结构:  
1. 开头:用一个具体的职场新人故事(比如“周一早上,小夏盯着电脑里的Excel表格,手指发抖,因为她不知道怎么用VLOOKUP函数”);  
2. 中间:给出3个实用技巧(比如“主动问‘具体要求’而不是‘怎么做’”“每天下班前写100字工作小结”“找到一个‘职场导师’——不是领导,是入职1-2年的同事”);  
3. 结尾:用鼓励的话(比如“你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你只需要比昨天多做一点”);  
4. 语言要求:亲切,像朋友聊天,不用“据悉”“综上所述”等书面语;  
5. 字数:800-1000字。  
使用说明:输入“入职第一个月的焦虑”“职场新人的沟通技巧”等主题,即可生成文章。  
(3)第三步:平台的运营机制

为了鼓励用户共创,我们设计了以下机制:

每周最佳模板:评选“使用率最高”“好评最多”的模板,给创建者发放会员或现金奖励;热门模板清单:每月整理“Top10热门模板”,推送给所有用户;模板预览功能:用户创建模板时,可以实时预览生成效果,调整Prompt。

4. 效果:从“设计师主导”到“用户主导”

这个平台上线6个月后:

用户创建的模板数量达到5000+;“职场新人公众号文章”模板的使用率达到20%(生成的文章被100+公众号转发);用户活跃度提升了40%(因为“系统懂我,生成的内容符合我的需求”)。

关键原因:用户共创让Prompt的创新“来自用户”——用户最懂自己的需求,所以他们创建的模板比设计师写的更实用、更受欢迎。

四、进阶探讨:让提示系统更上一层楼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上述5个策略,还可以尝试以下进阶方向,让你的系统更有竞争力:

1. 提示工程与大模型微调的结合

当Prompt无法满足需求时(比如“需要更专业的医疗诊断建议”),可以用Prompt收集用户反馈,再用这些反馈数据微调大模型

比如某医疗AI的诊断系统:

用Prompt让医生反馈“这个诊断建议不够详细”;收集1000条医生的反馈,整理成“详细诊断建议”的数据集;用这个数据集微调模型,让模型生成更详细的建议。

2. 提示系统的可解释性设计

用户不信任AI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AI为什么这么生成”。你可以设计“解释Prompt”**,让模型解释生成结果的原因。

比如某法律AI的合同审查系统:

生成审查建议后,用Prompt让模型解释:“为什么这个条款有风险?请引用相关法律条文。”输出结果示例:“根据《合同法》第52条,这个条款违反了公平原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3. 跨领域提示的迁移学习

把一个领域的Prompt策略迁移到另一个领域,比如:

把电商的“个性化推荐Prompt”迁移到教育领域(电商的“用户购买历史”→教育的“学生学习历史”);把客服的“上下文关联Prompt”迁移到医疗领域(客服的“历史对话”→医疗的“病历记录”)。

迁移时需要调整的是变量和评估指标——比如电商的“转化率”→教育的“学习效果提升率”。

五、总结:从“Prompt写手”到“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蜕变

到这里,我们已经讲完了5个核心创新思维:

思维 核心逻辑
生态导向 让Prompt融入业务系统,连接所有资源
动态自适应 用模板+变量,让Prompt随需求进化
闭环迭代 用数据评估,让Prompt越用越好
多模型协同 用多个模型的特长,处理复杂任务
用户共创 让用户参与,持续吸收创新

这些思维的本质,不是“替换”传统的Prompt设计——而是**“升级”**:从“写一个Prompt”升级到“设计一个能持续生成优质Prompt的系统”。

通过这些思维,你可以打造一个**“有生命力的”AI提示系统**:

它能适应业务的变化(比如从“单店”到“连锁”);它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从“新用户”到“老用户”);它能持续进化(比如从“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

六、行动号召:一起打造更棒的提示系统

最后,我想对你说:提示工程不是“技术活”,而是“用户活”

你不需要成为“Prompt大师”,但需要成为“用户的代言人”——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能解决真实问题的系统。

如果你在实践中用了这些思维,或者遇到了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你用“动态自适应”设计了什么Prompt?你在“闭环迭代”中遇到了什么评估问题?你有什么用户共创的好方法?

另外,推荐几个深入学习的资源:

课程:DeepLearning.AI《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书籍:O’Reilly《Large Language Models: A Practical Guide》;工具:LangChain(用于构建提示系统的框架)。

AI的未来,不是“更聪明的模型”,而是“更懂用户的系统”。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你就是连接模型和用户的桥梁——一起加油,让AI更有温度!

我是[你的名字],一个专注于AI落地的技术博主。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